摘要:近日英国社交媒掀起对已故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追忆浪潮,一段广为传播的讲话视频中,她以锋利的逻辑剖析国家财政的本质:“不存在所谓的“公共资金”,所有资金都是纳税人的钱”。
近日英国社交媒掀起对已故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追忆浪潮,一段广为传播的讲话视频中,她以锋利的逻辑剖析国家财政的本质:“不存在所谓的“公共资金”,所有资金都是纳税人的钱”。
这番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的言论,如今在通胀高企、税负加重的背景下,意外成为英民众表达现实焦虑的共鸣载体。
作为英国首位女首相(1979-1990),撒切尔夫人以“撒切尔主义”推动了一场结构性改革。她推行大规模私有化,将英国电信、英国燃气等国企出售;果断削减社会福利支出;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遏制通涨;以强硬姿态应对工会运动,结束“英国病”时代。
这些政策使英国经济重获活力,但同时也加剧社会贫富分化。其对外政策同样具有鲜明烙印:马岛战争的胜利捍卫了英国的声誉,对苏联的强硬立场巩固了西方阵营的冷战优势。
撒切尔夫人在执政期间体现了其新自由主义核心理念:强调个人财富自主权,政府支出的本质是纳税人资金的再分配,反对以“公共利益”为名的过度开支。
她曾直言:“国家不是资金的源泉,它只有花钱的能力”,这种对财政透明度和政府效能的追求,成为保守党执政的伦理基石。
当下英国民众重提撒切尔夫人,实则是对当前经济困境的隐喻性批评。据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数据,2023年英国税负达到二战以来最高水平,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却持续下滑。
撒切尔夫人警示的“税收不应超越公民承受能力”的箴言,在如今高税收低服务的现实中显得格外尖锐。
然而历史始终提醒我们辩证看待其遗产:撒切尔夫人改革虽激活经济,但社会福利削减导致底层民众承受沉重代价;其对金融业的放松管制埋下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伏笔。
真正的启示或许在于——任何经济政策都需在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监管间寻求动态平衡。撒切尔夫人的财政哲学纵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其对纳税人权利的捍卫和对政府效能的追问,至今仍是衡量公共治理的重要标尺。
来源:理性与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