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他決定北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15:00 2

摘要:如果您是一位55岁,不算特别成功,但家庭和睦、事业小有所成的画家,您会怎么规划未来呢?

如果您是一位55岁,不算特别成功,但家庭和睦、事业小有所成的画家,您会怎么规划未来呢?

是笔耕不辍,创作到生命尽头?是再进一步,争取更高的艺术成就?还是慢慢封笔,安享退休生活?

100多年前,一位55岁的老人思路格外清奇:他觉得五、六十岁正是拼搏的年纪,于是毅然决然的抛家舍业,只身进京,准备再拼一把

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齐白石。

说起齐白石,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都是不苟言笑的国画大师。课本里那几张棱角分明的黑白照片,显得他格外严肃和死板。

可老人家的画却个顶个的生动、活泼、写意。所以在看似不好接近的外表下,他的内心深处,应该藏着一个真实、有趣,哪怕55岁也要北漂闯一闯的灵魂。

自从过完五十大寿,齐白石觉得事事都不顺心。

按理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梦想这种词已经很遥远了。可午夜梦回,齐白石总觉得自己有些没完成的使命,还想再折腾折腾。

外面也不消停,连年战乱加上匪祸横行,村里三天两头就要被搜刮一次。他一个拖家带口的老人,被搅和的不得安生。

(图片源自网络)

那段时间,他总能想起40来岁在外游学的日子。没有生活压力,时常能交些新朋友,长点新能耐,日子每天都有盼头。

从小时候学徒开始,他就喜欢这种不断「生长」的感觉。

刚学会木匠手艺,就去研究雕花木工。看到主顾家的残本《芥子园画谱》,又借来苦修绘画。后来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又学习篆刻、诗文……

只要是感兴趣,有价值的东西,他都愿意钻研。这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跳出舒适圈的状态,似乎贯穿了齐白石的一生。

听说齐白石整天郁郁寡欢,老友樊增祥写信劝他再去北京试试。他有点心动,可也只敢心动。

眼见父母慢慢变老,孩子一天天长大,如果自己去了北京,一家人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要是带着家人一起,没房、没人脉,也没稳定收入,更是不负责任。

而且他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老人,在老家还算有点名气,但到了藏龙卧虎的北京,还不知道能混成啥样。

所有勇敢都要付出现实的代价,对年迈的齐白石来说,价码格外大。

大家可以带入到当时的齐白石,想想自己会做什么决定。

30岁左右的我想了无数次,答案都是不去北京。毕竟生活再不易,家乡还有份稳定的收入,还有父母、孩子和爱人。

可想而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位5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的老人,想打破世俗的成见,拖着快速衰老的身体,为梦想拼一次,要下多大的决心。

罗曼罗兰说:“大多数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死了,此后的生活,只不过是越来越机械、越来越呆板地重复着之前的轨迹。”

时至今日,大多数年轻人似乎都在沿着这条轨迹行走,不敢走出舒适圈,甚至「摆烂」「躺平」。

但早生华发的齐白石偏偏不服老、不信命。

几年后,也不知道是被土匪逼到头了,还是像姐姐一样疼爱他的妻子让他不用担心家里。总之,齐白石还是下定了决心。

年过半百,抛妻弃子,背井离乡,齐白石要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他唯一能给自己的安慰和理由就是——不成功,毋宁死。

带着必须干出人样的动力,55岁的他,决定北漂。

试试就「逝世」。刚到北京的齐白石,被现实啪啪打脸。

没房子,好歹能在「法源寺」借住(实则是被收容),但卖不出去画,神仙也帮不上忙。为了换点生活费,他半价卖画,成了不入流的「廉价劳动力」,还是鲜有人问津。

跌入谷底的齐白石肯定想过放弃,可放弃要承担的代价他付不起,只好咬着牙继续坚持。

齐白石的北漂求生日记

好在画不受人待见,齐白石的为人还算过得去,在京圈结识了不少名家。

一次齐白石在外应酬,一身素衣。满座的人都不认识这个老头,也没人来说句话,有些窘迫。

没想到认识不久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来了,还很恭敬的和他寒暄。这才有人主动来聊上几句,算是挣回了面子。

这件事对当时的齐白石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所以他专门为梅兰芳作画题诗。其中:“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一句,我分明看到了齐白石的酸涩和苦楚……

齐白石与梅兰芳

另一位知己,则为齐白石带来了此生难遇的转机。

出身名门,艺术造诣和地位都极高的陈师曾,早就和齐白石相识。虽然身份悬殊,但两人啥事都能聊到一起,一来二去就成了知己好友。

之前,陈师曾怕伤了齐白石的自尊,一直不敢评价他的作品,可见好友都快活不下去了,终于劝他:“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

诤友的建议一点没错,想生存必须求变。可对齐白石来说,改变画法无异于从头开始,2、30岁的年轻艺术家都不一定能放下身段,他一个年近花甲,时间越来越少的老人,更是难以跨过心理和生理的这道坎。

又一次遇到了人生的难题,58岁的齐白石,又一次没让我们失望。

此后,齐白石开启了长达十年,闭门苦干的「衰年变法」。他不再一味临摹前人的作品,而是求新求变,开创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风格。

变法难,「衰年」变法更难,可对一事无成的齐白石来说,竟成了一次彻头彻尾的蜕变。

从挥洒出《豆角蟋蟀》《葡萄公鸡》《桃花源》这些「脱尽纵横习气」的画作开始,齐白石便不再是那个年近60,无人问津的「老年北漂」。而是声名鹊起,甚至蜚声海外的画坛巨匠。

一时间,法源寺成了京城的「热门景点」,找齐白石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他不无骄傲地写道:“一身画债终难了,晨起挥毫夜睡迟”

(图片源自网络)

那位55岁抛家舍业,曾经把尊严、风骨踩在脚下的老人,终于凭借几十年的积累,和长达十年的打碎、重塑,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北漂第12年,已经67岁的他终于在北京买房了。据说,搬进新房的那天,齐白石在房子里转来转去,嘴里不停地说:“好!好!好!”

若没有欣赏过齐白石的题跋和画作,怕是想象不到这位小老头有多可爱。

他有幅《砖纹若鸟稿》,是困居法源寺时所绘,当年他看到地上的砖纹像极了一只小鸟,就趴在地上描摹。画毕后题写:“真天然之趣”

这幅齐白石带在身边近40年的得意之作,满满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童真。

齐白石《砖纹若鸟稿》

还有幅画取名为《放牛图》,可从头看到尾,没有一头牛,也没个放牛的人,只有满目盛开的春花,和不知什么时候被扔在小凳上的缰绳。

从小帮家里放牛的齐白石,应该是再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眼看桃花盛开,游乐要紧,哪有闲心管什么牛。

《放牛图》

老人家还有个特点,就是爱发「朋友圈」,有事无事便写个告示贴在墙上或门外,连题跋、润格都成了他的「社交媒体」:

“人骂我,我也骂人。”

“世间事,贵痛快。”

“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

“送礼物者不报答,减画价者不必再来,要介绍者莫要酬谢。”

“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像。”

这些像是当代年轻人的吐槽,竟然出自齐白石之手,老人的真性情可见一斑。百年后的我们,也好像能从文字中「触摸」到他的温度。

齐白石的第三代弟子高军,还写过老人和其他名家的的趣事儿。

当年中央电影纪录片厂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请他拿些精品展示,可他怎么也不愿意,直到好友徐悲鸿来劝,才勉强从画台的神秘暗格里掏出几幅得意之作。

徐悲鸿一边欣赏一边心想,齐白石这老头可太「鸡贼」了。

徐悲鸿与齐白石

后来,周总理给齐白石换了一处大四合院,可搬过去没几天,他就哭着喊着要回去。大家都不明白,到了大房子,还不用操心家里乱七八糟的事儿,难道不好吗?

只有老舍先生看出了其中的门道,说:“别!他这么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而且这里面还有个门道,老人家怕他不在,家里藏着的宝贝被后辈发现、拿走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齐老爷子这一生,算是真正活明白、看透彻了。

有人问他,你画虾为什么像?齐白石说:“家有小池水清见底,常看虾游变动无穷。”

“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是齐白石的画作的「魂」。万物有趣,画便有趣,他便有趣,且逸趣无穷。

而且,他从不小看自己,也不抗拒成长和改变。55岁北漂、58岁变法,想做好一件事儿,多大都不算晚。

这个生动、童真,又充满意趣的老人,似乎才是齐白石的本色。至于为什么老人家的照片一张比一张「愁眉苦脸」?

恐怕都是装出来的。

编辑:胡雅诗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