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哪怕一辈子没真的做成什么事,你也说不清他到底是放下了心愿还是更放不下——比如毛主席和他的“黄河情结”。都说他爱游泳,可你听过他和黄河之间的那些档子事吗?有时候,事情真不是想干就能无所顾忌。尤其是面对黄河这样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哪怕毛主席爱游再多水,
毛主席和黄河:谁又真正征服过谁?
有些人,哪怕一辈子没真的做成什么事,你也说不清他到底是放下了心愿还是更放不下——比如毛主席和他的“黄河情结”。都说他爱游泳,可你听过他和黄河之间的那些档子事吗?有时候,事情真不是想干就能无所顾忌。尤其是面对黄河这样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哪怕毛主席爱游再多水,也不得不收敛起那份无拘无束。
说起来,毛主席和水的缘分,大概比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深。你要是问那时候北京的老人,准有见过他在什刹海下水的。最夸张的是,他到哪儿干活都要找最近的小河,他那叫一个雷打不动。有一年,他在武汉。长江水凉得牙都打颤,他一头扎下去,岸边看热闹的人都替他捏把汗。啥也不说,光在长江畅游的次数——十年十八趟。这种爱好,搁你我身上不早嫌累了?但他不一样,仿佛游一回水,才能洗掉些心里的烦闷。
不过你要说“征服”什么,其实毛主席心里从来没有真正把河流当对手。他的游泳,也不是“挑战大自然”,更多的是把自己交给那水波不惊、涛声依旧的宽慰。可偏偏,他对黄河这“母亲河”,始终多了一份肃然起敬。年轻时候他未必懂——等他在延安读过苦、挨过饿、见过各地老百姓闹水患,那种情感就越来越说不明道不清了。
碰巧,有一回他和斯诺闲聊。老斯诺倒是直接,问他要是有机会“换个活法”最想干嘛。毛主席思索片刻,来了一句:“骑马沿着黄河一路看下去。”这话听着简单,但细想,倒是连他身边的老伙计都觉得:这“黄河”俨然成了他心里最深最复杂的一道水线。谁不想实地看看家国的脉络?可一旦真站到黄河边上,很多人就胆怯了。
毛主席跟身边的人说过无数次,你可以小看别人、嘲笑命运、质疑世道,就是不能不把黄河放在心上。他觉得黄河不仅仅是流着的水,而是扛在咱们骨头里的某种东西。得不到安稳的黄河,老百姓的苦日子也不会彻底过去。每次望着那黄浑浑哧哧的水,心里就像下雨天潮着潮着怎么也晒不干。
事有凑巧。有一年秋天,毛主席随部队辗转到了白云山。从山上望下去的黄河,宽阔得像天绳扯出来的一道裂缝。他像孩子一样,又新鲜又敬畏,突然冒出念头:“去黄河里游一回,会是什么滋味?”看似奇怪,其实谁心里没几个想干而一直没干的念头?
正当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还没轮到谏言,一个年纪不小的老和尚冒出来,拉住了毛主席的袖子,把众人都吓了一跳。大家心里纳闷:这什么路数,没通报过行踪,老和尚是怎么认出大领导的?老和尚倒也实诚,说是下山听了小和尚们的唠嗑接出来的。别管真假,毛主席倒不恼,还听他胡扯一气。
这位师父半是真半是假,说起了五行、土木相克,旁边的同志们面面相觑。按理说,新社会了,毛主席也不信这一套。“可他想下水的心思…也不比谁逊。”最后,老和尚说出了“圭归”同音的说法,意头不太吉利,听着就有点疙瘩。你说迷信,未必。可某些时候大家都图个心安。同志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当了回“顺水推舟”,谁都不愿自己心里的主心骨出点闪失——于是这趟游黄河的念头就被轻轻放下了。
你要说毛主席就此忘了,倒是不见得。之后无论国家多忙,黄河的事他从不忘心上。新中国刚定都,那一年秋天,黄河水又出乱子。毛主席亲自抽空跑去了现场——你想啊,堂堂一国领袖,原本可以坐在屋里批文件,他偏不,非要亲眼看看百姓的日子。对着那一江泥沙,他不是想着下一场“畅游”,而是琢磨怎么让这条老河安分些。
后来黄河治水,导洪大坝什么的,其实提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得很。那时候的中国,钱紧,技术更不灵。可他一拍板,“这事再难也要干!”你说是拼命三郎也好,是犯倔脾气也罢,咱后人读来只有一声叹息。很多年后,相关的工地还在运转,说到底,大河安稳了,百姓才能不颠沛流离。他心里那盘账,从来都是人先、事后、自己再靠后。
你想,这世上很多事,一旦你放在心里了,它就不是单纯的“要不要做”——而是“为什么做到”和“做不做到”。毛主席一辈子没真的跳进黄河游泳,可他看过、走过、想过,黄河成了他没游过却最熟悉的水。他哪天心里不惦记一声黄河,怕是得不自在。
人有一种毛病,就是放不下的才最珍贵。毛主席就算再豪气,也宁肯对黄河留白。晚年生病后,护士长说他偶尔还自言自语:“去黄河还是有点希望吧…”像极了老人家夜里偶尔叹上一声月亮,明知道看不真切,也得念叨一番。
有人说,他当初没下水,是听了老和尚的话。可你问我啊,我总觉得是他心里本就不想“冒犯”这条大河。游遍千山万水,他敬畏的还是咱们民族骨子里流淌的那道黄流。征服?敬畏?其实啊,我们活到头,也许都像毛主席面对黄河:有些事,是要用一生去理解,而不是一瞬间做完的。
所以说,黄河跟毛主席之间,到底是谁征服了谁?这问题,留给时间吧。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