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城海宁,人才如潮。海宁发布推出《创在潮城》系列报道,与领军人物深度对话,讲述在这场“双向奔赴”里,他们如何深耕潮城沃土,以自身的科技创新优势,塑造潮城发展新优势。
潮城海宁,人才如潮。海宁发布推出《创在潮城》系列报道,与领军人物深度对话,讲述在这场“双向奔赴”里,他们如何深耕潮城沃土,以自身的科技创新优势,塑造潮城发展新优势。
2019年,一条偶然刷到的高层次人才招聘信息,让剪纸大师刘延山来到了钱塘江畔。
刘延山(中)
刘延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方民俗剪纸省级非遗项目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等。如今,他也是海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当年,他毅然举家南迁,带着这把承载半生技艺的老剪刀,在潮城扎下了根。
白山黑水间
剪刀下的启蒙与淬炼
刘延山,195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谈起与剪纸的缘分,刘延山说,他童年记忆里最鲜亮的色彩,是姑姑手中翻飞的红纸,“小时候,经常在姑姑家,姑姑很会剪纸,各式各样的剪纸都很漂亮。我很感兴趣,跟着剪剪画画,慢慢就迷上了,至今姑姑剪纸的身影和灵动的嬷嬷人作品还依然游动在我的眼前。”
之后,对剪纸艺术的这份痴迷一直引领着他。1984年,黑龙江全省首个个人剪纸作品展览, 刘延山创作的137件剪纸作品悉数展出,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寻求突破,1990年,他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国画专业深造。“国画的笔墨意境让我开了窍。”他感慨道,“剪纸不只是‘剪’形,更要‘画’出骨子里的气韵!”那段时光,国画的留白技巧被他巧妙地融入剪纸构图,成了日后作品的独门秘钥。
这段深耕的岁月,也为刘延山带来了更广阔的舞台。1995年,刘延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9年晋升一级美术师。此后,他的作品带着黑土地的厚重与灵动,开始走出东北,远播海外十余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他登顶中国工艺美术的巅峰,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扎根潮城
一个人的迁徙与一群人的崛起
2019年,退休后的刘延山对剪纸仍然是一腔热血。“网上偶然看到这边正在招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人才引进政策非常好。当时就动了心,打了电话咨询。”刘延山说,为此,他还特意带着妻子一起来实地考察了一番。
实地看过之后,刘延山更加心动了,“这里环境很好,人也很热情,关键文化氛围很浓厚。”2019年末,刘延山作为高层次人才顺利签约嘉兴海宁。2020年初,他带着自己的老剪刀,举家南迁,在硖石街道安了家。
这位在北方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剪纸大师,一头扎进了烟雨江南的文化里。初到海宁,他敏锐地感知到南北剪纸的基因差异:北方剪纸如关东大汉,粗犷豪放、色彩浓烈;海宁剪纸则似江南碧玉,线条细腻纤巧,尤以独特的刀刻“针刺技法”闻名。
刘延山说,创新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深植于文化基因的再生长。于是,来海宁之后,他立刻沉下去,深入海宁的角角落落:走访镇街,看硖石灯彩艺人用针扎出细如发丝的花纹;向蓝印花布匠人请教扎染的色彩哲学;琢磨皮影戏如何让平面图案“动”起来;钻研海宁的潮文化、名人文化、灯彩文化。
经过系统整合与创新提炼,他总结出“剪、刻、刺、绘、染、贴”六大核心技艺,构建了“海宁剪纸密码”。其中,将北方剪纸的神韵与海宁灯彩精粹“刺”法相融合的技法,成为他艺术语言最鲜明的标识。他的获奖作品《纸韵芬芳》正是这一探索的结晶——以海宁针刺法承载北方方胜纹饰的神韵,让古老技艺焕发绿色生机。
落户海宁后,刘延山迅速组建工作室,开启传承之路。“每周在硖石成校开课,社区活动室也设点,公益教,谁想学都欢迎。”谈起学员,他语气里满是欣慰,“从被我鼓励着、推着走,到现在主动找我探讨想法,这种转变最让人高兴。”五年间,他开设剪纸课程30余期,培训学员超3000人次,亲授签约弟子28位。
许永明是刘延山来海宁之后带的第一批弟子,曾是小学食堂厨师。当时,刘延山慧眼识珠,发现他身上对美的灵气。“永明是真有天赋,也肯钻。”短短数年,许永明从零基础起步,在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斩获铜奖,获评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创立“蓝韵剪纸工作室”,形成了融合江南蓝印花布纹饰的独特风格。
如今,这支队伍中,像许永明、苏红飞、郭惠琴、蒋叶萍、杜钱亚、许勤峰这样的剪纸大师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市级乡村工匠、嘉兴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能手等骨干力量。
依托于这支队伍,这些年,刘延山引导团队深挖海宁本土文化富矿,创作出《钱塘神话传说》系列;《大美中华》剪纸系列;《钱塘江大潮》;《硖石十景》系列等一系列饱含地域民俗特色的剪纸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技艺,更大胆融入了灯彩的“刺”、皮贴画的“贴”、蓝印花布的“染”等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为海宁剪纸注入了不可复制的“地域DNA”。
跨界焕新
当镂空艺术遇上产业蓝海
“剪纸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的文化!”刘延山的语气斩钉截铁。他的目光早已越过纸面,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剪纸真正“走出纸面,融入生活和产业,走入千家万户”。
2023年7月,刘延山与安正时尚集团正式签约,携手成立研创中心。双方通过深度合作,将传统与现代、时装与艺术共冶一炉,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传承经典文化。
如何让古老技艺对接现代都市生活与品牌理念?刘延山充满信心:“今天的剪纸材料、工具、手法更丰富多元。传统的剪纸图案盛开在中国时装上,绝非遥不可及的梦。”
融合之路从纸上延伸到指尖乃至舌尖。走进刘延山工作室,剪纸元素已在抱枕、围巾、瓷盘、茶具、文化衫上“绽放”,而更具突破性的跨界实验正在多维度展开。
未来,刘延山希望推动剪纸艺术从传统走向当代,贴近现代审美,并尝试立体艺术装置、影音等多元跨界形式。
刘延山还希望通过国际交流,让海宁剪纸“走出去”,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在今年5月的中马文化交流展上,刘延山剪纸团队师生创作的5件作品脱颖而出,获得马来西亚文化界高度评价,令当地观众深感震撼。
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潮城,刘延山让地域文化在剪刀下新生,让个人技艺裂变为人才梯队,更让古老艺术主动叩响产业大门。潮声不息,创新不止。这位64岁的剪纸大师步履依然坚定:“活到老,学到老。”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