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个“伪”:名词定义,俗称“换个好名字”。西方在历史叙事中,除了建构意义(吹牛)外,干的最多的,就是用各种“正面词汇”和“定义”隐藏自己的血腥罪孽和无耻贪婪,或者以“理性客观”的名义,淡化消解自己的罪责。
第二个“伪”:名词定义,俗称“换个好名字”。西方在历史叙事中,除了建构意义(吹牛)外,干的最多的,就是用各种“正面词汇”和“定义”隐藏自己的血腥罪孽和无耻贪婪,或者以“理性客观”的名义,淡化消解自己的罪责。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地理大发现”,也叫“大航海时代”。
东论西驳先问问大伙,知道这名词代表了什么吗?熟悉历史的网友知道,这其实就是欧洲海盗组团祸害全世界的历史。但不熟悉历史的网友呢?看到这两个名词,能想到的估计就只剩下——人类的探索精神、开拓精神、进取心和勇气了吧?
那个时代听着就像勇敢者的乐园,“大航海+大发现”,这不就是人类满足进取心最宏伟的方式么?
看到这里,大伙应该就发现了,一个“好”的名词,可以掩盖血泪和杀戮,可以控制人类的感受,可以消除屠夫的罪孽,也可以篡改人类的记忆……最后在潜移默化中,都幻化成了“勇气、探索、发现、进取”等等美好的“新西方形象”。
这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命名“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的终极原因。事实上,这两个名词的背后是什么呢?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是1亿非洲黑人被绑架或杀害,是1200多万非洲黑人变成了美洲黑奴……是南北美洲上原有的5000万至1亿印第安人被杀得不足100万,是澳洲的原住民只剩下6万,是众多文明还没来得及融入世界就被欧洲人灭绝。
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易洛魁、塔斯马尼亚……等等文明的消失,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血腥、最残暴、最贪婪的一页。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以来,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哪个文明可以如此“高效”、如此“彻底”地灭绝掉其他文明上亿人口。而且还是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34.2%的510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对其他文明和人种进行持续性的灭绝。
要知道,这么辽阔的土地面积,足够十几亿甚至几十亿人生活的土地,为什么连1亿多原住民都容不下呢?
当初欧洲强盗们踏上那些土地的时候,总数不过几百万人口,广阔的北美洲、南美洲或者的澳洲,任何一个洲的土地上,都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什么他们还要对各洲的原住民赶尽杀绝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贪婪吗?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且无耻——在那些欧洲强盗们的眼里,各洲原住民是他们“安全的殖民秩序”的威胁,是未开化的“野蛮人”。
关于“野蛮人”的定义,东西方存在非常大的区别。中国人看到“野蛮人”这三个字,能想到的极限最多就是没文化,不懂礼数,喜欢用拳头解决争议的脑子简单之人。而在西方,这个词是常与“异教徒”绑定的特殊异类,是他们“传播福音和西方文明”的最大阻力,是可以武力消灭的对象。
大伙想想,中世纪时期,欧洲教会和教徒们是如何对待“异教徒”的,就应该不难理解当时的欧洲强盗们为什么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屠杀了上亿原住民——
在他们心中,
屠杀,就是他们对自己信仰虔诚的证明;
掠夺,就是他们为自己原罪救赎的供奉。
以上,就是“地理大发现”这个历史名词背后,西方中心主义者用“人类的勇气与开拓精神”,遮盖掉的他们曾经犯下的深重罪孽和欠下的无尽血债。各位,你们可曾被误导过吗?
东论西驳再说两个名词,请大家猜一猜,知道代表什么?请听题:“早期全球化”和“跨洋互动”这两个历史名词,说的是哪段全球性历史时期?
现在公布答案,还是“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只不过是换个新名词而已。猜对的朋友,请给自己一朵小红花;猜错的朋友,也请给自己一朵小红花。这朵小红就当是阿驳送给大家的哈。希望各位能多多关注、点赞、评论、收藏、转发,阿驳在此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言归正传,知道“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为什么要改成“早期全球化”和“跨洋互动”吗?
答案可能简单到超乎各位的想象——
就是因为全球有正义感的学者,对“地理大发现”这种西方中心主义色彩极为浓厚的历史名词非常排斥,认为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违背了文明平等的原则,要求修正。于是,西方中心主义学者们,则趁机提出了这个两个虽然不再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但隐蔽性更强的“早期全球化”和“跨洋互动”。
请问各位,你们还能在这两个新鲜的历史名词中,感受到一丝丝血腥和暴力吗?能听到亿万原住民冤魂的悲鸣吗?能看出有3个俄罗斯国土面积(510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侵占吗?能想到有超过15万吨白银,3000吨黄金被掠夺到了欧洲吗?
请注意,阿驳在这里说的计量单位是“吨”,而不是我们在古装电视剧里面常听到的“两”。
这批白银+黄金的总额,相当于中国赔了日本23次甲午战争赔款,或者是赔了5.5次八国联军侵华赔款。大伙现在知道,欧洲那些老牌帝国的高福利是哪里来的了吗?一个抢了世界几百年的欧洲,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现在,这个充满全球化气息的“早期全球化”和满满都是平等交流味道的“跨洋互动”,大伙看出他们的真实目的了吗?
——西方在继续用更偏离历史真相的“名词定义”,更大程度地隐藏和遮蔽欧洲曾经犯下的罪责,消解欧洲历史在世界人民心中的罪恶感。同时,将西方(欧洲)历史形象包装成了促进全球进步的主要力量和支持国际交流的开明形象,最终在时间的加持下,彻底抹除其历史上的污点。
大伙是不是觉得不可能,历史岂能随意被篡改?
那是因为,你我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对历史有种天然的敬畏心和守护心。我们都害怕自己在历史上留下污点,都希望自己能“青史有名”而非“遗臭万年”。这种敬畏心连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有约束力,而使其不敢肆意妄为。就好比李世民都不敢抹掉他杀兄灭弟的历史。
但这种历史的“约束力”对西方无效。我们只要看一下“早期全球化”和“跨洋互动”的概念定义,大伙就应该心知肚明这是什么玩意了。定义如下:
“早期全球化”与“跨洋互动”共同指向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的全球性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为起点,以殖民扩张、贸易网络构建和物种文化交流为核心特征,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转折。这些活动打破了旧大陆(欧亚非)与新大陆(美洲)的长期隔绝,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互动网络。
诸位看完,有何感受?是否已经哑然无语了呢?——这就是“名词定义”的威力。西方中心主义者只需要编排出一个他们需要的正向“名词”,再配上“理性客观”的概念表述和定义,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如鲠在喉但又无力反驳的“历史记忆”。
因为他们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殖民”他们是说了,但更多的却是“开辟新航路、构建贸易网络、物种文化交流、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打破长期隔绝以及形成了全球互动”!——大伙看懂了吗?这才是西方为什么如此“强大且文明”的原因,他们非常善于在血腥的历史中“发现”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是殖民历史书写中最隐蔽的“去罪化”逻辑——用“中性化”“学术化”的新名词,剥离历史事件的暴力本质与道德属性,让沾满鲜血的殖民掠夺,摇身变成“全球化进步”“文明互动”的注脚。
这种叙事的可怕之处,恰恰在于它不直接否定历史,而是通过“重新定义”来稀释情感重量、模糊因果关系,让后人在“跨洋互动”的温情表述中,忘记那些被船舱窒息的黑奴、被银矿榨干的印第安劳工、被疾病与饥饿吞噬的原住民村庄。
这套“早期全球化”与“跨洋互动”的表述,刻意抽离了“谁在主导互动”和“谁在受益全球化”这个核心问题。当西方用“早期全球化”来定义这段历史时,本质上是在说:“我们抢了,但抢得‘有意义’,抢出了‘世界联系’”;当用“跨洋互动”来描述时,更是把“强盗闯进家门”说成了“客人登门拜访”。这种偷换概念的逻辑,与当年殖民者用“传播文明”粉饰掠夺,本质上一脉相承,只是话术更“高级”了。
所以,东论西驳也给这段历史取了个新名词:欧洲虐杀和掠夺全球狂潮,简称“欧杀掠潮”。
因为这段历史,本质上就是一场由欧洲主导的、持续数百年的全球性虐杀与掠夺狂潮。但阿驳也很清楚,这个“历史名词”不可能被学界接受。不止是这个名词不符合西方定的历史名词标准,更多是我们在世界上的文化话语权还不够高,我们还没有彻底打到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地位。
历史叙事的权力,从来都是现实权力的延伸。西方之所以能不断替换术语、淡化罪责,恰恰是因为其仍掌握着全球话语体系的主导权。但阿驳相信,我们的愤怒与批判,正是打破这种叙事垄断的力量——世界终将会看到历史的本真模样。
世界也终会想起:
六百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拥有过一支15世纪同时期最强大的远洋舰队。
这支由2.7万多名中国人、300多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曾经到达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没有建立过一个海外殖民点,也没有侵占过一寸他人的土地;
曾经和数十万当地原住民频繁接触、互通有无,却没有虐杀过一个原住民,更没有割原住民的头皮换赏银;
曾经也到达过非洲,却没有抓捕过哪怕一个黑奴;
也曾经到达过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印度,却没有凭借自己的强大的武力掠夺过哪怕1两黄金或白银……总行程高达16万海里,只留下了一路华夏文明的雍容气度与协和万邦!
总航程16万海里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中国到北美大陆之间,来来回回可以走上14.5趟。
如果那些屈死的美洲印第安人能够泉下有知,让他们可以在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自由地选择一次,请问:印第安人是希望中国人“发现”美洲“新大陆”呢?还是欧洲人?
答案早已经不言而喻——文明从来不会自我定义,但她的沉默振聋发聩!
来源:东论西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