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信息不断膨胀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无数图像、声音与讯息所包围。设计不再只是“美观”的呈现与选择,更关乎如何在嘈杂声中传递“有效的讯息”。比起制造更多,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考方式:如何以更少的手段,传达更多、更深的感受?
在这个信息不断膨胀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无数图像、声音与讯息所包围。设计不再只是“美观”的呈现与选择,更关乎如何在嘈杂声中传递“有效的讯息”。比起制造更多,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考方式:如何以更少的手段,传达更多、更深的感受?
作为设计师的木住野彰悟也在此语境中,提炼与重构着极简的视觉秩序,用克制却精准的设计语言,为品牌、空间体验与信息功能建立新的“规则”与“观感”。 利用无声的设计语言,制造“融入其中”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共鸣声。
在本次东京ADC展系列讲座现场,他从个人经验出发,将那些在互联网中刷屏的设计案例一一拆解,还原在时代的喧嚣与混乱的信息中,他是如何寻找与排列出简单却直抵人心的解题思路。
人们常常会用“少即是多(less but better)”来形容木住野的作品风格,但对于自己的设计风格他并没有特别具体的定义。 在创作时,他总是希望尽可能地以最少的表达手段来传达核心。“例如在制作字体标志时,只需稍加修饰,便可精准地传达理念。我追求的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事物。”
木住野提到现在信息量越来越大,时代变化快、噪音也多,负面的因素会让设计逐渐老化与风化。所以, 他想做的是那种只需在经典旧物上稍加改动就能成立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即便时间荏苒,也不会轻易被淘汰。”不去刻意追求“多”或“少”,而是将设计的核心放在信息的提炼与传达上,也许这正是 “一击即中”的关键。
木住野提到自己参与的设计项目一般需要经历短则半年,长则三到四年的时间去完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工作的前期需要对品牌、消费者等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与客户进行沟通达成统一,最终进行设计稿的输出与落地。 “将自己的创作理念清晰地传达给客户能够更好的通过,而这需要得到客户的深度理解与接受。”他将这些经历融入到自己的案例中为我们呈现了“教科书”级别的创作过程。
不二家,作为日本家喻户晓的老牌零食、糕点品牌,给人以亲民且有好吃点心的品牌形象。 “对于这么一个老品牌、老企业来说,品牌的重塑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木住野在接到不二家品牌重塑这一项目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重新对品牌的视觉体系、产品系列等信息进行梳理,并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去论证哪一个品牌形象才是最具记忆点的,最终在混乱的信息中重新整理出最简洁的结论。
在展览现场我们也能看到这套提取自不二家经典人物形象“牛奶妹 PEKO酱”的新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深入人心,更延续不二家品牌的经营理念“希望顾客吃到我们家的点心之后能够露出笑容”。所以木住野重塑了这一形象将复杂的形象符号化,并延展应用到新的包装上,让具有记忆点的“老形象”展现出“新花样”。
但对于一个老品牌来说,企业的精神与所坚持的文化也非常的重要。所以最终的品牌符号由三组形象组成,最上方是品牌从1950年代开始使用的标识,木住野选择传承这一标识让品牌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使用。不二家的品牌重塑不仅给消费者创造了新的记忆点,也通过新的表达形式传承与保护了品牌的经典文化。
除了品牌重塑的工作,木住野也负责空间的标识规划与设计工作。2019年,小田急线登户站启动了“哆啦A梦”主题导视设计的装饰实施,这一项目的起源是小田急电铁希望将距离藤子・F・不二雄博物馆这一国民IP距离最近的站台——登户站,从人们的「途径地」转变为「目的地」所进行的地铁标识规划项目。
面对这一项目,木住野提出了四个大的课题需要去解决。 车站作为人们日常通过的地方,搭乘乘客的出行目的各不相同,如何让大家在每天见到哆啦A梦的同时又不产生厌恶的情绪,是他面对的第一个课题。之后他还考虑到车站的安全性、小田急线整体标识的连贯性以及小田急线与哆啦A梦版权方之间针对“角色能否直接出现”的问题。
这一次木住野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设计创意,而是如何提出让双方都能接受且具有辨识性的设计方案。最终他去除直接使用角色图像的处理方式,选择以“哆啦A梦”标志性的配色为主要视觉元素,通过颜色与细节的布局引导人们感知角色的存在。而在站点的设置中,则融入了“哆啦A梦”动画中的道具与符号,让空间的惊喜感在日常中被逐步发现,为在此停留的乘客创造欢乐的互动与记忆。
标识设计虽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标识牌有需求。 木住野希望呈现的是标识牌更轻盈的部分,当设计融入环境当中,成为背景的一部分,被有需要的人看见,而动画场景也能走入现实世界。
作为东京ADC中较年轻的一代成员,高中时的木住野并非立志要进入设计行业,起初只是抱着随便尝试的态度而开始的职业之路,在真正经历过后才发现其难度所在。二十多岁的他被这种困难感牢牢困住,在31岁时他开始独立创业开设了6D-K设计事务所。 尽管在独立后依然倍感艰难,但这一过程赋予了他强烈的责任感与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并让他从中获得了一种将“将责任转化为成果”的巨大满足感。
也许是秉持“自己的事”去面对工作的心态, 作为本次东京ADC展的展览委员,木住野亲自参与到了展览的策划与设计工作当中,“比如本次ADC展主视觉来自吉田女士的作品,我们尽量不做改动,仅替换必要的信息,尽可能原样重现。在会场布置方面,则参考了东京银座ggg展厅的展览布局,虽然展览空间不同,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与心思,努力营造出相似的氛围。”
在过往的采访内容中,木住野曾提到当下“谁都能做”的工作,就可能被AI或自动化替代。没有突出的技能就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被替代”也许是当下许多创作者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做到不可替代的人,木住野给出的答案是“不断提升自己在擅长领域的专业能力”。而这个能力提升的过程也许是半年,也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