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继位的周平王把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洛阳),结束了西安作为西周一朝都城的历史(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每天了解一座古城:西安城3000多年变迁史
西安建城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一开始周文王在沣河西岸、今马王街道一带建立丰京。
后来周武王在沣河东岸、今斗门街道一带建立镐京。
两京隔河相望,靠舟桥连通,面积加起来超过18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双子城”。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继位的周平王把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洛阳),结束了西安作为西周一朝都城的历史(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为了摆脱旧贵族的干扰进一步实行变法,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
因为这里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故取名咸阳。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终完成对六国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每灭一国,便把该国的贵族、富商迁到咸阳,并修建仿六国宫殿,咸阳城规模急剧膨胀,地跨渭河南北两岸。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听说西周故都丰镐一带风水不错,于是打算在上林苑中营建一座集“天下建筑之精英灵秀”的宫殿—阿房宫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坐万人”。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把人力物力都调去修骊山陵和平叛,因此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都还没建成(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都城选在渭河南岸、龙首原北侧的长安乡,名字就定为长安,取其“长治久安”之意。
汉长安城呈方形,但并不规整,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因此有“斗城”之称。
城墙全长25.7千米,共有12个城门,依次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覆盎门、安门、西安门,章城门、直城门、雍门,横门、厨城门、洛城门,总面积为36平方千米。
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建章宫、桂宫、北宫、东市、西市等。
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改长安为常安,并在城南建立12座宗庙建筑,称为“王莽九庙”。
王莽一度打算迁都洛阳,但还没来得及实施,政权就被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军推翻,汉长安城最终毁于这场战乱。
接下来的几百年时间,只有东汉献帝、西晋愍帝时期,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短命政权建都长安,但都城框架仍沿用西汉的长安城。
公元581年,隋文帝代周建立隋朝,结束了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此时的长安城已经接近八百岁,久经战乱、残破不堪、水皆咸卤,早已不适合人类居住。
隋文帝于是选择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上兴建新都城—大兴城。
唐朝建立后,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并多次进行改扩建,唐长安城面积最终定格在87平方千米。
唐长安城墙周长约36公里,东南西三面各开3门,分别是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延平门、金光门、开远门。
北面有光化门、景耀门、芳林门、玄武门、兴安门、丹凤门。主要建筑有宫城、皇城、大明宫、兴庆宫、东市、西市、芙蓉园,以及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一百零八坊。
另外还修建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黄渠等人工水渠,把浐、沣、潏、滈四水引入城中,解决供水问题。
总的来说,唐长安城正对终南山、北据渭水、东临灞浐、西抵沣水、山河形胜,可以说是把长安地理条件利用到了极致。
唐朝末年,统治动荡,长安城数次被叛军攻占劫掠早已残破不堪。公元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这意味着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就此终结。
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之后,宫城和外郭城被放弃,规模缩小到皇城范围,面积仅5.2平方千米,只有原来的6.19%。
五代、北宋、金朝、元朝时期,长安城市格局无太大变化。
唐朝以后全国统治中心东移,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相继崛起,西安城市定位转变为西北军事重镇。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对西安很重视,一方面扩建西安城,另一方面派次子朱樉驻守西安。
西安城墙全长13.79公里,开有4门,长乐门、永宁门、安定门、安远门,面积为11.5平方千米。主要建筑有秦王府、西安府治、按察使司署、贡院、长安县署、咸宁县署、钟楼、鼓楼等。
清朝建立后,同样对西安很重视,西安城东北部辟为“满城”,设置有将军府、八旗校场和八旗驻军营房,东南部划为“南城”,作为汉军驻防区。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西安城,受战乱破坏较小,框架被保留下来,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古城范围。
如今的西安城,以古城为中心,呈环形放射状往外扩张。建成区面积为810平方公里,相当于22.5个汉长安城面积,9.3个唐长安城面积。
来源:全景历史地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