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中国历史上永恒的经典。
前 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中国历史上永恒的经典。
状元,一个古代读书人都为之疯狂的称谓,能够高中状元已属凤毛麟角,而兄弟二人相继夺魁更是罕见至极。这个概率比现在中彩票的几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仅有27人兄弟状元。
然而,要说“兄弟状元”的传奇性和趣味性,出身在四川阆中古城的这对尹姓兄弟当可拔得头筹。他们就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状元及第的尹枢和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状元及第的尹极兄弟,他们各自高中状元的时间竟然相隔22年,被后人称为“梧桐双凤”。
据说,唐德宗贞元七年(791)辛未,七十有余的哥哥尹枢赴京参加殿试,主考官杜黄裳亦第一次主考。那次的试题为《珠还合浦赋》和《青云干吕诗》,尹枢原本就文名甚高,再加沉着冷静,三场试毕后,自我感觉不错。
主考官杜黄裳因首次主考,为体现选才公允,便对众举子们说:"诸位学士都是当代才子,有谁能帮我一把?"
应试者五百余人。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考官何意?
却见尹枢独自走上前询问:"不知您有什么吩咐?"
杜黄裳道:"有谁愿意上来写榜。"
尹枢微笑道:"这有何难,我愿从命。"
尹枢接过纸和笔,提笔逐一题名,唱名。自始至终,全场肃然,均服其公道,最后独缺头名状元。
杜黄裳不由问众学士:"写谁较好呢?"
没想到,尹枢竟毫无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
杜黄裳大吃一惊,这老学士也太自信了,然而从答卷上来看,确实也非他莫属。
此事传出,轰动朝野。有人说他自高自大,有人说他光明磊落;有人称他毛遂自荐,有人骂他自不量力,众说纷纭。其实,与其坐待伯乐,不如长嘶鸣志;只要确有才能,何妨自荐自举。克让未必皆美事,着意为之,便是矫情。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真丈夫本色也。
所以,唐朝诗人卢纶有《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诗赞曰:"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
《全唐文》存其《珠还合浦赋》、《华山仙掌赋》两文。
尹枢高中状元的事迹令家乡人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那里面也包括他的亲弟弟尹极,在羡慕哥哥取得荣耀的同时,他也以哥哥为榜样,不断激励着自己追逐更高更远的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尹极终于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癸巳科殿试时状元及第,与哥哥一样荣耀加身。虽然哥哥未能亲眼见证他的成就,但兄弟二人的事迹却在中国科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尹枢与尹极的兄弟状元传奇,不仅展现了他们个人的才华和努力,更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于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激励作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有梦想、有坚持,无论年龄大小、出身如何,都有可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来源:技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