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顾”双创新 这项成果破解西南地区杂交稻机插栽培难题丨关注省科学技术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18:00 2

摘要:8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由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西南机插杂交稻的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团队研究成果在西南地区推广。受访者供图

川观新闻记者 曹凘源

8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由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西南机插杂交稻的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西南地区是全国六大稻作区之一,也是典型的杂交稻种植区,杂交稻占水稻种植面积90%以上。机插栽培兼具高产与高效,是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然而,杂交稻杂种优势发挥与机插密植的作业模式之间却存在矛盾,同时,因地形田块、多熟种植、寡照气候等不利因素交织,致使西南地区成为全国水稻机插栽培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如何破题?该项目把“品种选配难、苗难育秧难栽、群体差易倒伏”三大技术瓶颈作为突破口,历时20年持续攻关,攻克了“杂交稻难以机插、机插难以高产”的产业难题,实现了大面积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创新四大关键核心技术

覆盖生产全流程痛点

为何要做这项研究?面对记者的提问,项目负责人,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任万军颇有感慨:“过去的农业种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起,我们就意识到,机械化作业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2004年,研究团队负责的国家粮丰工程核心区,落在了当时的郫县。“当时有一台日本进口的步进式插秧机,但是由于作物品种差异,以及自然条件影响,我们发现不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难以和杂交稻栽插适配。”任万军说,在此情况下,研究团队明确了“理论创新—技术创建—机物创制—集成应用”的研究路径。

研究团队创制的机插杂交稻齐苗壮根育秧技术提高成苗率。受访者供图

根据杂交稻密播密植机插后呈现“前缓中快群体大,冠大根小抗倒差”的生育规律,研究团队提出了“根冠协同均衡性群体塑造理论”,并在理论支持下,聚焦覆盖栽培全流程的痛点,实现了宜机品种选配、齐苗壮根育秧、减穴稳苗栽插、肥水一体化管理四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我们以‘高日产、高抗倒、大根量’为核心指标,从1400余个品种中鉴选出83个宜机品种,突破西南杂交稻宜机品种选配难的困境。”任万军介绍,其中,鉴选的“宜香优2115”已成为西南地区宜机插标志性品种。

选良种还要育好苗,研究团队针对复杂多变育秧环境导致的成苗率低、秧苗质量差的问题,创制了“以暗化催芽促苗齐、无纺布覆盖促根壮”的机插杂交稻齐苗壮根育秧技术,成苗率由不足60%提高到80%以上,破解了“苗难育”的技术难题。“你可以理解为在这种弱光寡照环境下,为育秧保湿控温,以提高育秧成苗率、成苗整齐度和秧苗品质。”任万军说。

引进的机插杂交稻少本密植所致的漏插率高、栽插质量差也是一道难题。“我们用进口的机械测试发现,漏插率可在20%到30%,种植户都不看好这种机插技术,所以只能从技术上找突破口。”任万军介绍,团队发明了“减穴稳苗”机械栽插及群体配置技术,简单理解就是,减少插秧穴数、适当拉大插秧间距,同时在每个栽插点位增加秧苗数量,让栽后群体光环境得到改善优化,弱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让漏插、漂秧、伤秧“三率”降低了22.8个百分点。

“针对机插杂交稻冠大根小抗倒差的问题,我们在研明机插杂交稻肥水需求规律基础上,创建了‘前减中足后控’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减少前期肥水用量,中期足肥足水保生长,后期控肥控水强根防倒,倒伏率降低24个百分点。”任万军说,四项核心技术的创新为“杂交稻难以机插、机插难以高产”的产业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后续农机设备以及产品创新指明了方向。

种植户使用“减穴稳苗”机插技术插秧。受访者供图

机艺融合实现技术落地

推动机插杂交稻高产高效

光有技术突破还不够,如何将技术应用落地?农机设备的升级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创制育插秧和施肥机械装置(备)16款、物化产品13项,研制关键技术参数61个,解决了栽培技术效果难以稳定重演的产业应用难题,劳均综合作业效率提升88%。

在育秧关键装置(备)和核心产品方面,研究团队研制生态育秧基质、育秧苗床调理剂、高效育秧装备和碲化镉弱光发电暗化催芽系统等育秧关键装置(备)和核心物化产品17种,填补了西南育秧装备与产品的空白。

“比如,我们研发了10种育秧关键装置,形成一套流水线式高效育秧装备,进一步提升播种制盘效率。”任万军举例介绍,团队研发的耀农2BP-3000C型成套设备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设备设置双槽轮排种,无级调节播量,以及两段式叠盘、托举式叠栈结构,让播种均匀度提高5至8个百分点,叠盘稳定性提高36%,育秧效率达到3000盘/小时,成本降低75%。

同时,针对西南地区地形土质条件,研究团队研发了宽行轻型、防沉阻陷插秧机。“间隔式秧箱可以增大行距,栽植臂优化可以提升取秧量,宽轮、高地隙可以提高通过性,四轮转向可以减少碾压面积。”任万军说,匹配“减穴稳苗”机插技术,这两套设备不仅更适配丘陵地形田块作业,也解决了烂泥田易陷机等问题,补齐了西南地区插秧机短板。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团队研发的插秧机已累计销售5000余台。

研究团队研发的无人机施肥系统和专用肥料。受访者供图

此外,团队还研发了系列增效肥料和高效施肥装备,实现机物配套,确保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落地。“这就是我们研发的无人机施肥系统和专用肥料,基本适配市面上大部分农业无人机。”任万军拿出两张对比图向记者展示,这套系统采用同心圆撒施结构,让肥料颗粒分布均匀性大于92%,专用肥料也解决了常规穗肥粉末化、易潮解的问题,让施肥效率整体提高17倍,秧苗生长整齐度提高15%以上。

该项目的研究方法、核心技术和创制的机械装备、物化产品授权专利34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被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2006—2023年累计在四川等西南地区推广8542.8万亩,增产稻谷262.3万吨,新增效益198.2亿元。同时,成果提升了水稻种植的成本利润率,确保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