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恐怕人们联想到的便是秦汉时期或是隋唐时期。说来也奇怪,秦汉与隋唐这两段历史虽然相距近八百年,但在它们身上却有诸多共同点。
要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恐怕人们联想到的便是秦汉时期或是隋唐时期。说来也奇怪,秦汉与隋唐这两段历史虽然相距近八百年,但在它们身上却有诸多共同点。
首先秦朝与隋朝,作为结束割据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它们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秦国祚17年,隋朝国祚也仅有短短的36年。并且,两个大一统王朝都是二世而亡,且都是亡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巧合的是,在建筑领域,秦朝曾创造了如都江堰、秦长城等建筑奇迹,为继任者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武大一统”等盛世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而同样,隋朝也开创了大运河、大兴城等人类奇观,为继任者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打下了地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次高峰,要说建筑保存数量最多、技术最高、贡献最大还是要数隋朝。
登峰造极大兴城
若要提起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城市,首先想到的便是唐朝的长安城。
古语云:“若指远山为上阙,长安应合指终南”,当时的长安城,南北各通五十里,城中西亚、欧洲的商旅数十万,户籍更是有三百万之多,可见长安城在当时是如此的宏伟壮丽。
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长安城也一样,他的宏伟与隋朝的大兴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定都长安,可由于战乱破坏,朝代更迭,昔日汉朝的长安城早已不复原样,剩余的皇宫残址也多破损不堪。
不仅如此,汉朝时的皇宫因为距离渭水太近,历史上多有宫城被淹的记载,隋文帝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政权若没有一个像样的都城是不行的。
于是隋文帝命大臣宇文恺在原汉长安城的东南面,选址建造新都——大兴城。在古代交通和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仅仅一年的时间,一座气势恢宏、登峰造极的皇城——大兴城在隋王朝的心在长安拔地而起,隋唐两代辉煌也自此展开。
在大兴城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隋朝的工匠们对长安的地形、水源、土壤、交通都进行了严谨且有组织的勘测。
此外,他们还结合以往城池的建造经验对大兴城的军事防御、行政管理、市场供需做出了极其细致的划分,成为当时中国建筑技术水平的巅峰之作。
不仅如此,隋朝大兴城也开创了中国都城“市坊分开”、“轴对称”的先河,并且历朝历代都有以大兴城为蓝本对都城进行修改的例子,如今的西安城的布局依旧能看到隋王朝大兴城的影子,可真谓是受用百代,影响千年。
饱经风霜赵州桥
隋大业8年,隋军攻破陈国建康,陈后主被俘,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以来天下300余年的割据乱世。
此后不久,隋文帝驾崩,太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刚即位的隋炀帝立即接见了一位来自赵郡叫李春的工匠。隋炀帝此举为的就是让李春担任总设计师,在赵县修筑一座石桥,方便往来南北的交通。
接旨后的李春立即率领工匠在赵县附近选取质地坚硬的青砂石为料,在洨河粗砂之地展开精密的勘测工作,在选址时李春不仅对土质基层有所考虑,还要兼顾此地的人员往来和人口居住密度。因此在前期工作李春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到施工时,李春等工匠采用了纵向并列的砌法,这种方法可以灵活地对拱券加以补充,不至于让桥体若干年后垮塌或沉入土下,也为之后赵州桥的历次修缮解决了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使排水更加顺畅,在洪水时兼顾泄洪作用,李春还对桥梁两侧采取了抛空的设计,使得赵州桥不易被大水冲毁的同时,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历经多次洪峰过境而屹立不倒。
无论从选址、勘测、设计还是建造,赵州桥这一建筑瑰宝无不体现着建造者超前的眼光和独特的智慧。
如今1400年过去了,隋王朝早已离人们远去,成为历史的篇章。可历经10次大洪水,上万次风雨洗刷的赵州桥依旧屹立在洨河之上,它不仅担任着往来交通的作用,如今更成为了世界拱桥的瑰宝。
赵州桥开创的敞肩拱结构,直到1200年后,欧洲才出现运用,赵州桥也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善的敞肩石拱桥,成为世界建筑史、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存在。
功在千秋大运河
在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便利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隋炀帝下诏在隋帝国东部修建一条人工运河,将黄河、长江水系联系起来。
此诏一出,隋朝全国百余万劳工又聚集在帝国东部修建起了大运河。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程在今天看来都像是在痴人说梦。
可隋朝偏偏在短短38年的时间里,将前几代王朝的各个小运河打通,以人工运河的形式彻底打通了黄河、长江水系。
大运河的贯通,直接将两种不同的文明连接在一起,使得南北交通更加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逐渐融为一体。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的开凿为之后南北交流、人口流动、城市繁荣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唐代杭州、扬州城的繁荣,宋代造船业的兴盛,直到现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离不开大运河功劳,因此便有了“隋朝开河,后世受益”之说。
令人瞠目回洛仓
据史料记载,在大运河开凿的同时,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炀帝下令在大运河沿岸修筑粮仓。在古代没有保鲜保温技术的环境下,要想在水道两旁设置粮仓储粮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
隋朝的工匠们选择了诸多干燥的缓坡,这些地段既保证了温度湿度、也符合濒临水道的要求,其中要数最典型的便是回洛仓了。
“回洛仓”顾名思义,此仓是为了缓解东都洛阳的粮食紧缺而建的。据记载,整个回洛仓,长三百丈,宽百丈,算下来足足能装得下2个鸟巢,里面所装的粮食经过粗略的计算足足有上亿斤之多。
在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回洛仓等粮仓的设立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考古队员发现了隋朝时期的另一个粮仓含嘉仓里,仍存放着50余万斤谷物,可见隋朝粮仓结构的科学性和隋朝国力鼎盛时的富足与繁荣。
创造种种奇迹的隋王朝自己也没想到,大兴城、大运河、粮仓这些惊为天人的宏伟工程,也将成为埋葬自己的恶果。这些庞大工程不仅使大隋国库日渐紧缩,动辄百万劳工的奔波也闹得各地群情激奋,造反不断。
最终在618年,隋炀帝在扬州被迫自缢而死,都城长安易主,天下再次陷入纷乱之中。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它还是创造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辉煌。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面对这些建筑奇迹我们仍能感受到隋朝的繁荣,也同时惋惜它的沉沦。
如今人们一提到隋朝,很多人都会想到它的横征暴敛,可它在短短38年的时间,也给中华民族留下无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建筑瑰宝。
它是那么的短暂却又那么精彩,它结束了纷乱的时代,却没有等来自己的辉煌,这也许就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来源:纵古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