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皇”一词,实打实源自中国。西汉《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一统天下时,群臣商议尊号,就提到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到了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皇帝李治可能受道教影响,将自己称号改为“天皇”,皇后武则天则称“天后”。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有统治者正式使用“
把日本的君主称为“天皇”,在中文世界里似乎已成天经地义。但翻看历史账本,这个称谓背后,实则是东亚两国百年实力消长与文化话语权争夺的微妙折射。
“天皇”一词,实打实源自中国。西汉《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一统天下时,群臣商议尊号,就提到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到了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皇帝李治可能受道教影响,将自己称号改为“天皇”,皇后武则天则称“天后”。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有统治者正式使用“天皇”称号。而日本在7世纪前连文字都没有,其君主长期自称“大王”或“倭王”。据考,日本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时期,受唐朝文化影响,可能才开始借用“天皇”称号。天武天皇的谥号“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充满了道教色彩(“瀛”似指仙山瀛洲,“真人”乃道教术语),便是明证。
日本君主首次对外使用“天皇”称号,据称是在公元608年推古天皇时期的国书中,出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的字样。但有学者指出,相关文物(如法隆寺药师像铭文)的年代判定存疑,可能为后世追刻。日本“天皇”称号制度化,并逐渐稳固,很大程度上是受唐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朝廷并未承认日本君主的“天皇”称号。自汉代光武帝赐予“汉倭奴国王”金印,到明清时期,中国官方始终称其为“日本国王”。改变发生在清朝同治年间(19世纪后半叶)。当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归来,开始直译“天皇”一词。彼时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国力迅速上升,并刻意在对外交往中强调“天皇”称号,欲在形式上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而当时的中国正饱受列强欺凌,在翻译层面几乎照单全收,这一称谓便“将错就错”地流传下来。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正式将「てんのう」汉字写为“天皇”,并强调其与“皇帝”的平等地位,中文世界也延续了这一特定译法。之所以未简单译为“日本皇帝”或“日本国王”,原因复杂:“皇帝”一词易与中国皇帝混淆,且日本天皇权力历史上有其特殊性(长期受限);“国王”则通常用于附属国或小国君主,日本不愿接受;而“天皇”成了强调其文化独特性的选择。
如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日益提升,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延续百多年的翻译惯例。有观点认为,“天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极其崇高,继续用以称呼日本君主,无异于“将‘天’这个中国专属标签悄悄贴到别人家门口”。此外,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曾利用“天皇”的神圣性进行对外扩张,此称谓对遭受侵略的亚洲人民而言,“意味着灾难、耻辱和罪恶”。因此,有必要在中文语境中为其“正名”。
呼声较高的替代方案是改称“日本国王”或“日王”。这既符合中国古代的传统称呼,也与国际上对其他君主制国家元首的称谓惯例保持一致(如泰王、英王、西班牙王)。韩国多年来就一直称日本君主为“日王”。这也被视为一种文化话语权的收回,意味着“我们自己的字,得按自己的规矩用”。
当然,更改一个长期广泛使用的称谓并非易事,涉及历史习惯、外交惯例乃至公众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但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超越了简单的名称之争,触及了民族情感、历史叙事以及文化自信等深层维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背景下,每一个细节的校准,都关乎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清晰而坚定地表达自己。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