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你花了17年时间,动用了全世界最顶尖的设备,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耗费了无数资金和心血,去追寻一个疑似来自外太空的神秘信号。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想象一下,你花了17年时间,动用了全世界最顶尖的设备,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耗费了无数资金和心血,去追寻一个疑似来自外太空的神秘信号。
整个科学界都为此沸腾,媒体争相报道,你几乎就要相信自己即将成为改写人类历史的人。
结果呢?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告诉你,这个所谓的“外星信号”,其实是你同事热午饭时,微波炉发出的……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2015年发生在天文学界的一件真事,一个让无数顶尖科学家集体“社死”的大型乌龙事件。
事情要从1998年说起,地点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它曾是人类接收阿波罗11号登月信号的功臣,被誉为“大耳朵”。
就是这个“大耳朵”,捕捉到了一串非常奇特的电磁波信号。
这串信号很短,每次只持续几毫秒,但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频率会迅速变化,看起来就像是穿过了广袤的宇宙空间,被星际介质“色散”了一样。
这种特征让它和普通的地球噪音区别开来。
更奇怪的是,它的出现毫无规律,却又总是在中午时分“光顾”。
科学家们给这个神秘信号起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名字——“佩里顿”。
这个词源于作家博尔赫斯笔下的一种神话生物,一种长着鹿角和翅膀的怪兽,它投下的影子却是人形的。
这个名字完美诠释了信号的诡异之处:它看起来像是来自遥远宇宙的“天外来客”,却又带着一丝“人造”的影子。
从1998年到2015年,长达17年的时间里,“佩里顿”信号成了天文学界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团。
它像幽灵一样,时不时地在帕克斯望远镜的数据里冒个泡,撩拨着科学家们的神经。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某种未知的天体物理现象;也有更大胆的猜测,认为这或许是外星文明试图与地球联系的信号。
毕竟,信号的频率大约在2.4GHz,这个频段在宇宙中相对“干净”,很适合星际通讯。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科学家们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他们分析数据、建立模型、发表了数百篇研究论文,试图解释“佩里顿”的来源。
这件事甚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大家都期待着有朝一日,科学家能宣布我们真的“收到了”来自外星人的问候。
然而,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相信浪漫的想象,只相信严谨的证据。
就在所有人都对“佩里顿”的宇宙起源深信不疑时,转折点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2015年,一位名叫艾米莉·彼得罗夫的博士生来到了帕克斯天文台。她的研究课题正是这些神秘的快速射电暴,而“佩里顿”因为与FRB有几分相似,一直是她研究中绕不开的疑云。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些本地干扰,天文台安装了一套新的无线电频率干扰(RFI)监测系统。
很快,新设备就立功了。
2015年1月,监测系统发现,每当“佩里顿”信号出现时,总会伴随着一个2.3至2.5GHz频段的强烈信号。
这个频段非常敏感,因为它正是Wi-Fi、蓝牙以及……微波炉的工作频段。
线索指向了天文台内部。
彼得罗夫和同事们开始排查所有可能的干扰源。
一天中午,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观测室里突然又响起了“佩里顿”出现的警报。
巧合的是,此时一位同事正在茶水间使用微波炉热午餐。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彼得罗夫的脑海中闪现:会不会是微波炉?
这个猜想听起来有点荒谬。天文台对电磁干扰的管理极其严格,微波炉这种“高危”设备怎么可能骗过精密的射电望远镜长达17年?
但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团队经过反复测试发现,正常使用微波炉并不会产生信号。只有一种情况下会触发“佩里顿”:当微波炉还在运转时,如果有人因为心急,不等程序结束就强行拉开炉门,微波炉的磁控管在关闭的瞬间会泄露出一股强大的、频率快速变化的电磁脉冲。
这个脉冲的特征,与科学家们苦苦追寻了17年的“佩里顿”信号完美吻合!
真相大白了。原来,所谓的“外星信号”,不过是天文台工作人员因为赶着吃午饭,不耐烦地提前打开微波炉门取食物时产生的电磁泄漏。
这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信号总是在午餐时间出现。
17年的探索,数百篇论文,无数的科研投入,最终的源头竟然是茶水间里一台老旧的微波炉和一群饥肠辘辘的科学家。
这个发现让整个天文学界陷入了巨大的尴尬。
这个持续了17年的项目,一度被视为天文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之一。
但值得尊敬的是,帕克斯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没有选择隐瞒。他们秉持着科学精神,迅速发表了一篇题为《识别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佩里顿信号源》的论文,坦诚地公布了真相。
这种直面错误的勇气,为他们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佩里顿”事件虽然像个笑话,但它给科学界带来的教训却是极其深刻和昂贵的。
它用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揭示了现代射电天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射电频率干扰。
我们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嘈杂”。
手机、Wi-Fi、卫星通信、电视广播,甚至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子设备,都在无时无刻地向外辐射电磁波。
对于灵敏度极高的射电望远镜来说,这些人类活动产生的信号就像是震耳欲聋的噪音,而它们想要倾听的宇宙信号,则如同万米之外的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佩里顿”事件中的微波炉,只是冰山一角。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RFI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
一个最新的、也是更令人担忧的例子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计划。
该计划旨在发射数万颗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
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对天文学家而言却是一场噩梦。
2024年至2025年的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卫星不仅在夜空中留下明亮的光学条纹,影响光学观测,其自身电子设备产生的无意泄漏辐射,也已经严重干扰了射电天文观测。
荷兰的LOFAR射电望远镜发现,第二代“星链”卫星的无线电干扰强度是第一代的30多倍。这些信号甚至出现在受国际法规保护、专门留给射电天文学的“宁静”频段内。
这就像你为了听清远处朋友的耳语,专门跑到了一个偏远的山谷,结果头顶上却飞过了一整队轰鸣的喷气式飞机。
“佩里顿”事件就像一剂苦口的良药,它虽然尴尬,却迫使科学家们正视RFI问题的严重性,并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如今,天文学家们正在用更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来识别和剔除干扰信号,比如通过AI和机器学习来区分宇宙信号和地球噪音。
同时,他们也在全球范围内呼吁,为射电天文学保留一些真正“干净”的电磁环境,比如在更偏远的地方建立观测站,甚至提出了在月球背面建立天文台的设想,因为那里可以完美地屏蔽来自地球的所有电磁噪音。
回过头看,“佩里顿”事件的核心,其实是一个关于“认知偏误”的故事。
当科学家们迫切希望找到外星人时,他们更容易将一个模棱两可的信号解读为支持自己期望的结果。
而最终揭开真相的,是一位没有背负17年期望的“局外人”,她用一个简单直接的思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这恰恰是科学最可贵的地方:它是一个不断自我纠错、不断证伪的过程。
它不保证我们永远正确,但它提供了一套方法,让我们能够发现并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离真相更近一步。
从这个角度看,那个价值连城的微波炉,或许是天文学史上最昂贵,也最值得的一个教训。
尴不尴尬?科学家追踪了17年的外星信号,竟然来自地球上的微波炉
2024-10-24 11:57·科技眼
来源:巍律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