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到了唐代,官府改变了计算方式。每十枚“开元通宝”重一两左右,一千枚大约是六斤四两(一斤等于16两),这六斤四两就成了“一贯钱”的标准。
“掌柜的,结账!”在北宋汴京的餐馆吃完一碗喷香的面条,价值十文钱。
若是武松在景阳冈喝酒吃牛肉,一顿饭花了一贯钱,相当于普通人家半个月的生活费。
那么,一贯钱到底是多少?历朝历代的购买力又有怎样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算算这笔千年经济账。
顾名思义,一贯钱本应是一千文铜钱。但在实际流通中,却很少有朝代真正达到这个数量。
早在秦汉时期,官府就发现按数量计算的漏洞:不仅数钱麻烦,还容易出现剪边、偷铜、私铸等情况。
于是到了唐代,官府改变了计算方式。每十枚“开元通宝”重一两左右,一千枚大约是六斤四两(一斤等于16两),这六斤四两就成了“一贯钱”的标准。
宋代还出现了“省陌制”,规定77文算一陌(100文),如此一来,一贯钱实际上只有770文左右。
在唐朝盛世,一贯钱的购买力相当可观。
唐玄宗初期,一斗米(约12斤)仅需15文钱,折算下来每斤米约1.25文。按此计算,一贯钱(1000文)能买800斤大米。按照现在一斤普通大米约4元计算,相当于今天的3200元左右。
一个普通泥瓦匠月薪约270文,还不到一贯钱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一贯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技术工人三个月左右的工资。
唐代女仙吴彩鸾下凡嫁给进士文萧的故事流传很广。由于文萧不善理财,吴彩鸾只好通过卖书来维持生活。
一部小楷《唐韵》手抄本能卖到五千文钱(五贯钱),相当于现代约1.6万元,可见唐代文化产品价值之高。
宋朝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一贯钱购买力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
北宋初年政局稳定、农业恢复,一石米(约118.4斤)仅需80文钱(宋真宗年间)。一贯钱能买十几石米,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上大半年!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禁卫军的月薪约3000文(3贯),相当于每天100文。一条鱼价值100文,而一件粗布短衫就要几百文,稍微像样点的成衣至少一两贯。
到了明朝初期,货币购买力还相对稳定。1.25文铜钱大约可以购买一斤粮食,相当于现在的5元人民币左右。
但到了明末,天灾频繁,朝廷腐朽,米价飙升至十几两银子买一石米。
明后期到清朝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单位。乾隆朝一两白银约1000文,一个普通小工月薪约200文。也就是说,一贯钱(1000文)相当于一个小工五个月的工资。
按照物价计算,当时猪肉50文一斤,大米10文一斤,鱼20文一斤。一贯钱可以买20斤猪肉,或100斤大米,再或者50斤鱼。
到了清末,通货膨胀严重。根据记载,溥仪在位时御膳房买菜账册显示猪油高达850文一斤。一贯钱只能买一斤多猪油,购买力急剧下降。
而如果以白银作为统一标准,可能会更清晰地看出一贯钱在不同时代的购买力变化。
如今白银价格约为每克9元,这意味着100元人民币大约能购买11克白银,折合约0.3两(按旧制计算)。
若将这0.3两白银带回盛唐,可兑换300文钱,足以购买数百斤大米,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到了北宋时期,同样的白银价值600文,足够一个禁卫军士兵20天的薪饷,或是在汴京餐馆享用数十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面。
然而若是穿越到晚清,这0.3两白银仅能换来不到一斤猪油,其购买力已大不如前。
一贯钱购买力的起伏波动,无声地记录着各个朝代的兴衰轨迹。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