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汴京的茶楼里,说书人正唾沫横飞:“今日讲《东坡后传》!此乃东坡居士胞弟苏子西亲笔!”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直到散场才发现“苏子西”实为茶楼账房先生。
北宋汴京的茶楼里,说书人正唾沫横飞:“今日讲《东坡后传》!此乃东坡居士胞弟苏子西亲笔!”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直到散场才发现“苏子西”实为茶楼账房先生。
三十年前,我经常光顾租书店,在看完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后,闹书荒的我,一天惊喜地发现另一边的书架上还有金庸先生的书。
兴冲冲地租回家才发现内容驴头不对马嘴,后来有租书界前辈告诉我,这不是金庸先生的书,是人家作者就叫“金庸著”。
同样的还有“金庸全”著,“金庸新”著,“全庸著”,“吉龙著”......
千年后的超市货架上,“千禾0添加酱油”与“康帅傅绿茶”相视一笑,共同演绎着商业文明的黑色幽默。
当消费者发现“千禾0”商标后缀小如蚂蚁的“金标生抽”时,才惊觉自己成了文字游戏里的冤大头——这瓶酱油与零添加的关系,堪比潘金莲与武松的叔嫂情。
历史总在重复同个剧本:把“狗肉羊头”换成“科技狠活”,将“挂羊头卖狗肉”升级为“挂二维码卖狗屎”。
《儒林外史》里的假道士在符咒上写“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实则夹藏“见字付银五两”小字;当铺招牌“童叟无欺”下藏着“虫蛀霉变不赔”的免责条款。
这些雕虫小技,和现今商场写着“全场九块九起”相比,不愧是文字游戏班的师兄弟。
千禾味业将“0添加”拆解成商标“千禾0”+产品名“添加酱油”,堪比把“杀人放火”拆成“杀仁芳货”。
更荒诞的是,其竞品海天酱油在配料表用“苯甲酸钠”替代“防腐剂”,仿佛给砒霜改名“甜蜜素”就能骗过阎王。
这些企业的法务部深谙量子力学精髓——在消费者观测前,产品同时处于“合规”与“欺诈”的叠加态。他们用三重障眼法玩弄人性:
把关键信息缩小到显微镜级别,致敬《清明上河图》的微雕技艺;
将“零添加”偷换成“零(添加防腐剂)”,仿佛在说“我这把刀不杀人(但捅人)”;
包装印上“古法酿造”“祖传秘方”,实际车间流水线比火箭发射还高科技。
这种行为让《镜花缘》里“两面国”的居民都自愧不如——他们不过长着两张脸,现代企业却能在同一张标签上呈现八副面孔。
某市场调研显示:78%的消费者曾因文字游戏买错商品,其中62%选择沉默。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主妇拿着“非转基因”油瓶对照晦涩成分表,是老人举着老花镜辨认“本品不含蔗糖(但含结晶果糖)”的荒诞图景。
大数据测算出“0添加”关键词搜索量年增300%,千禾们立即注册“千禾0”商标,这套路比算命先生察言观色更精准,比电信诈骗话术更隐蔽。
《红楼梦》里有句判词“算来算去太聪明,反算掉了卿卿性命”,千禾如此愚弄消费者,赢得了直播间的一时火爆,却最终翻车失去了所有消费者的信任。
有那个脑筋,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产品质量上面,面对消费者,最大的聪明应该是真诚。
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在今日仍该是商界北斗。
当某酱油老厂在包装印上“本品含5种添加剂,不建议儿童长期食用”,销量反增30%——这印证了《盐铁论》的智慧:“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从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青铜铭文,汉字本为记录诚与信而生。
当“千禾0”们将仓颉的创造异化为骗术工具时,我们丢失的不仅是消费权益,更是文明的火种。
《说文解字》有云:“信,诚也。从人从言。”站在超市货架前,我们当以觉醒之心审视每个文字:
若见“零添加”套路,不妨效仿张翼德当阳桥头一声吼;
若遇“古法酿造”欺诈,且学包龙图怒铡陈世美。
毕竟,让每个汉字都能挺直腰板做人,才是对华夏文明最好的致敬。
来源:历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