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问,为什么感觉吉利汽车与小米汽车有点“针锋相对”呢?包括吉利汽车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吉利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转发并且回怼雷军:“致敬的有点烦了”、“过了”、“我们不跟小米比”、“超越 007,试试吧”。
有人问,为什么感觉吉利汽车与小米汽车有点“针锋相对”呢?包括吉利汽车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吉利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转发并且回怼雷军:“致敬的有点烦了”、“过了”、“我们不跟小米比”、“超越 007,试试吧”。
记得去年订车时,群里大佬就开始唱衰:"小米造个手机都漏电,敢造车?怕是要充一路停一路。"现在我开着SU7上海到杭州一趟,才用了40%的电,那些唱衰的声音早就不见踪影了。多亏小米把功课做足了,一上来就直接对标特斯拉,底盘硬件比Model 3都壮实 。连我这种十几年老司机都能感觉出来,别说那些只会看续航数字的外行了。
拿到特斯拉钥匙后,我先去地库做了趟"盲测"—连着开了半小时两车。啧,那个差距啊,简直是手机行业里的iPhone 4对比小米1代的感觉。先说加速,特斯拉那种瞬间的推背感确实让人上头,虽然实测两车0-100公里加速时间差不多,但特斯拉递油门那一瞬间的力度感,就像五常大米和超市散装米的区别,口感完全不是一个次元的。后来我查了下资料,Model 3的0-50km/h速度反应确实好一些,但SU7在中段加速和高速稳定性上更胜一筹 。
SU7价格比同配置Model 3低不少,却能提供更丰富的配置和更高端的用户体验 。全域碳化硅技术、澎湃OS生态、超过700公里的续航——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技术优势。外观够亮眼!流体曲线车身配合0.25Cd超低风阻系数,既好看又高效。而特斯拉Model 3那个"青蛙脸",说实话——审美疲劳了。智能互联是重点。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真不是吹的。你的手机、平板、手表甚至家里的智能设备,都能和车无缝连接。这种"一体化体验",特斯拉做不到。
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突破427万辆,连续三年蝉联新能源车销冠,产品线覆盖从10万级的海鸥到百万级的仰望,用户基盘庞大。而小米汽车首年销量仅13万辆,虽SU7凭借营销造势快速吸睛,但产能爬坡缓慢,交付延迟问题频发,售后服务网络亦未完善。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规模优势使其能将高阶智驾成本压缩至1500元以内,近乎“白送”;而小米若想实现同等技术,需额外分摊高昂研发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消费者。
我还有一个小小愿望,我们可以约着下一盘棋吗?” 这一来一回的互动,直接把话题热度拉满,当晚就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网友们也纷纷加入这场欢乐的互动,各种玩梗不断,比如建议开发围棋主题车机皮肤等等,热闹非凡。
把时间拨回到小米 SU7 发布前夕,那时的柯洁可和现在的 “忠实车主” 形象大相径庭。在一场直播中,柯洁毫不掩饰自己对小米 SU7 的疑惑,甚至直言:“这一回应该是栽了。” 这一句话,瞬间在网络上掀起波澜,也让不少人对小米 SU7 的未来捏了一把汗。
2025年,雷军为小米汽车设下35万交付量目标。若汽车业务营收能突破1000亿元甚至更高,将成为继手机之后第二个“千亿级业务”,占集团营收比重也可能超过25%,该板块亏损可能因此收窄甚至达到盈亏平衡点的另一侧。Views of AutosKline:小米、华为这些科技企业之所以如此积极杀入汽车市场,是因为汽车业务为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对企业形象的赋能,远比前期的付出,拥有更多价值!相比汽车这门生意为小米在资本市场所赢得的万亿市值,那亏损的60多亿还算什么呢?
来源: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