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逢人就讲孩子的情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6:21 4

摘要:我们家有三个孩子,这些年都是由我和队友两个人在带;我的生活重心几乎都围绕着他们,每天操心的、忙碌的,也大多是和他们有关的事。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这些年都是由我和队友两个人在带;我的生活重心几乎都围绕着他们,每天操心的、忙碌的,也大多是和他们有关的事。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我脑子里肯定全是孩子,见到谁都想聊孩子的事。

其实还真不是。

即使跟好朋友见面聊天,除非对方主动问起关于孩子的一些事情,我一般不会主动聊起关于孩子的事。

并不是我刻意回避,而是我觉得孩子虽然是我的孩子,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的附属物,更不是我的谈资。

我是真心建议,关于孩子的事情,对外分享得越少越好。

因为我们无法预知,这些随口说出的话,会在别人耳中被如何解读、在孩子心里留下怎样的痕迹。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想说就说,这是我的自由。”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负责,也要为他们的形象、边界和感受负责。

孩子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个体,而不是我们随口评论的对象。

不要放大缺点

很多父母在跟别人聊天时,很自然地就会谈论起孩子的“问题”:

“他特别不爱学习。”

“他做事总是拖拖拉拉。”

“他情绪敏感,动不动就发脾气。”

“他一点都不懂照顾弟弟妹妹。”

……

这些话或许确实是事实的一部分,但当我们一遍遍在脑子里想,一次次在别人面前说,这些缺点就会被反复强化,变成我们对孩子固有的印象。

有时候,朋友还会附和你:“确实听起来挺头疼的。”这种认同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你对孩子“就是这样”的认定。

你可能一边说着轻松,一边心里却越想越糟,回到家,看孩子哪里都不顺眼,甚至一点小问题都会让你爆发。

我们越是反复强调孩子的不足,就等于把放大镜对准那些缺点,不断放大。

时间久了,这些描述就会变成孩子在你心中的“标签”,让你很难客观且全面地看待孩子。

其实,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完美本来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无论是谁想要“吐槽”,都能说出一大堆不满,但这些感受,放在心里或家庭内部知道就好,没必要对外宣扬。

与其总盯着孩子的问题反复讲,不如试着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优点上,多去发现和激发他们的长处。

越关注积极面,孩子才越有可能在鼓励和欣赏中成长得更好。

孩子听得到我们在说什么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模糊的。

他们并不了解“我是谁”,很多自我认知,最早是通过父母的语言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我们以为孩子在玩、在写作业、在走神,听不到我们和别人的聊天。

可事实恰恰相反:那些我们以为他们没注意听的“顺口一句话”,孩子其实听得比谁都认真。

尤其是当谈话内容涉及他们时,孩子几乎是本能地竖起耳朵。他们不会插话,但会默默记在心里。

一句漫不经心的评价,可能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在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形成他们的一种“自我设定”。

而年纪尚小且未全面了解自己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解,更不会说“我不是那样的”;他们只会完全地信任父母,相信他们说的每一句话。

当他们听到父母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会在心里对号入座,默默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人。”

标签一旦贴上,孩子就会努力变得“符合标签”。

你越说他懒惰,他可能就越不想动;你说他没耐心,他就更容易放弃;你说他学习不认真,他就更不爱学习。

语言,就是父母给孩子最早的“剧本”。

我们口里所说出的话都是带有力量的,你的话是让他们背上负担前行,还是让他们带着力量前进,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说。

孩子的优秀,也不必逢人就说

那孩子的缺点不能说,优点总可以说吧?

我的建议是:也别多说。

不要低估了人性的复杂。

如果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十项全能、成绩拔尖、机灵可爱的孩子,我们可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一句:“太优秀了!”

但如果那个孩子,是你身边的同事、邻居、朋友、亲戚的孩子,心里的滋味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不可否认,有些人会为别人的好而鼓掌;但有些时候,面对身边人的“特别优秀”,人性中那点比较、嫉妒、竞争、失落,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人性天然会有比较心,比较往往不是横向的,而是纵向的,尤其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之间。

如果你总是在别人面前高调分享孩子的优越,成绩好、表现棒、多才多艺、各方面都让人羡慕;听在对方耳里,可能就会生出一些微妙的情绪,哪怕嘴上在夸,心里也可能在泛酸。

说到底,刻意展示的“优越感”,很容易让人心生防备,甚至反感。

尤其是在孩子还在成长过程中的时候,被人嫉妒、被背后议论,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打扰。

真正的幸福不需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能安静地珍惜和感恩,就已经足够了。

孩子的优秀,不是用来博取别人羡慕的资本,而是一份值得我们低调守护的珍贵礼物。

低调,是对孩子最温柔的保护。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

很多人说起孩子的事时,那种语气和态度,就像在评论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他怎么又不听话了”“她最近终于考好了”,一副理所当然可以随意评价的样子。

毕竟,这是“我”的孩子嘛,我生他养他,当然有权力说他、评判他、描述他。

并且在不少家庭里,养育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高度捆绑的。

孩子如果很优秀,成绩好、懂事听话、考上好大学、找了体面的工作,家长就会觉得脸上有光,恨不得逢人就讲,觉得“孩子的好”就是“自己的荣耀”。

但如果孩子调皮、不听话、不上进,甚至做错了事,家长又会在别人面前反复诉说,好像在证明自己很辛苦、很委屈,借此换取理解和同情。

无论是炫耀,还是抱怨,本质上都是将孩子当作了谈资。

但我们很少认真想过: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尊、有感受、有隐私权,有权利被尊重。

他们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可以随意被讲述”的对象。

当我们在未经孩子同意的情况下,把他们的优缺点、敏感情绪、行为问题拿出来当话题聊,其实已经在侵犯他们的隐私了。

就像我们自己也不喜欢别人随意传播自己的糗事、隐私一样,孩子的世界也需要边界、需要保护。

真正的尊重,是在心里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代表自己颜面”的工具。

写在最后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生活的谈资。

愿我们都能在言语之间,多一份觉察和克制,少一些评判和标签,给孩子更多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

来源:嗨猪的家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