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头部有七窍,双眼,双耳,二鼻孔,一张口。身体好,感官就灵敏,窍通。骨与骨连接处,是关节。关节有时,也称关节窍,因为有缝隙。筋腱开,缝隙扩大,产生张力。关节闭,缝隙缩小,产生合力。
中国武术讲究“五行五方”,拳脚之间暗合天地之理。太极五捶,掩手捶、披身捶、指地捶、指裆捶、护心捶,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整劲、螺旋、穿透之妙。
世事淡方好,功夫耐久看。内劲,要贯通手指,又粗又壮。膝盖,多练固定力,不要压迫,不要乱晃,让整条腿贯通,一根棍,接上地力。所谓的窍,人体通外界的孔洞。
比如,头部有七窍,双眼,双耳,二鼻孔,一张口。身体好,感官就灵敏,窍通。骨与骨连接处,是关节。关节有时,也称关节窍,因为有缝隙。筋腱开,缝隙扩大,产生张力。关节闭,缝隙缩小,产生合力。
何为身心合一,想到,就能做到。一念速疾,瞬间到位,这并不容易。通常人,想法与现实,会有脱节。需要长期训练,生活有节制,有规律,才能身意相合。多留意命门,这个地方,是脊柱聚力处。
有没有功夫,脊柱能知道。功劲深的,命门如针刺,可激发劲路,活跃筋脉运行。你看打坐,很正宗的人,命门没有不挺的,此处直通脑髓,是最正的一条线,人体也有经纬。正力,支撑结构。
手腕一抖,筋骨齐鸣,这才是真功夫。捶与拳有何不同,一是手型。拳锋指的是,拳的正面。捶是个钻头形,食中二指突出。拳则是平面,四指并拢。二是手劲。拳的劲,主要在正面。捶的劲,主要在手背。
捶,手心好似握个小核桃,手背掤起来,掌骨扩张开。没有那个更好,用法不同而已。拳,是击打,通过位移加速度,产生打击力。捶,偏重于攮劲,位移较短,强调整力,发出力道,更像个锥子。
无论是拳,还是捶,手腕都不能软。出捶时,不求远距冲刺,重在瞬间调集周身整力,螺旋迸发。传统武术中,形意拳的“崩拳”与太极捶异曲同工,半步之间发力,直透脏腑。
曾有一名陈氏太极传人,与人切磋时,一记掩手肱捶仅发三寸劲,对手连退数步,惊呼“如铁锥扎胸”。这便是捶劲的穿透力,不靠蛮力,全凭筋骨整合。掩手肱捶重在“拧转轴力”。
左肘后拉,右捶前抖,腰胯如磨盘急转,脊柱似大杆弹抖。民国时,太极名家杨澄甫演示此捶,仅一个拧腰,袖口裂帛声乍响,旁观者皆感劲风扑面。护心捶则是“撞钟抛石”,双捶短促崩发,脊背如撞巨钟,小臂一磕即回。
当年北京镖师王正谊(大刀王五)曾以此捶格挡敌刃,锤背反震,竟将对方兵刃弹飞。搬拦捶属横劲,腰肋开合如撕布。河南陈家沟老拳师陈照丕曾言:“搬拦捶练到家,扫腿如鞭,捶出如雷。”
披身捶似甩披风,小臂内侧如刀砍,配合腹腔旋转,力从地起。撇身捶则如链子锤,上下弧线交错,专攻躯干。清末八卦掌名家程廷华擅此技,与人交手时,一撇一扯,对手重心顿失,踉跄倒地。
捶法之妙,不在招式花哨,而在筋骨整合。练捶时,需做到“三合”:手与腕合,腕与肘合,肘与肩合。手腕不可软,手背与腕成一线,如铁锥焊钢柄。发劲时,胯推脊抖,瞬间“筋撑骨合”,如弓放箭。
太极宗师陈发科常告诫弟子:“捶劲不是胳膊劲,是脚底碾出来的。”他曾演示指裆捶,看似轻描淡写一按,青砖应声裂为两半,足见其整力之威。
“拳如重锤可开山,劲若螺旋自透骨。练武不练捶,到老一场空。”捶法之精髓,在于将全身之力凝于一点,短距爆发,无坚不摧。正如老拳谚所云:“千斤难买一哆嗦。”这一哆嗦,便是捶劲的真谛。
来源:东姐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