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申科在采访中说,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就说过中国是有未来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6:31 2

摘要:我们习惯听到的中国叙事,是5G、是AI、是太空站,是各种高大上的宏观数据。可卢卡申科偏不,他饶有兴致地回忆细节:“一块砖大概4公斤……前面挑五六块,后面也挑五六块……前面40公斤,后面40公斤。”

一个欧洲国家的总统,评价中国未来的潜力,依据是30年前看到的农民用扁担挑砖。你敢信吗?

我刷到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这段采访时,第一反应就是想笑,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拿这种“土味”故事来恭维人?

我们习惯听到的中国叙事,是5G、是AI、是太空站,是各种高大上的宏观数据。可卢卡申科偏不,他饶有兴致地回忆细节:“一块砖大概4公斤……前面挑五六块,后面也挑五六块……前面40公斤,后面40公斤。”

听起来很厉害对吧?但跟现代化的起重机比,这压根儿不值一提。可现实呢?恰恰是这个看似落后的场景,隐藏着中国发展道路上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力量之源。

这不是什么客套话,而是堪称精准的战略洞察。我们用数据说话,看看这种“扁担精神”到底包改了中国什么。

卢卡申科看到农民挑砖大概是90年代中期,那时中国是什么样?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0年,中国有超过7.5亿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1.9美元/天)以下,贫困率高达66%。

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清零了。短短30年,近8亿人脱贫,中国贡献了同期全球减贫事业超过70%的成就。

这背后没有魔法,靠的就是卢卡申科看到的那股劲儿。每一个脱贫数字的背后,就是亿万个挑着“扁担”的普通人。

他们挑走的,是家庭的贫困;他们建起的,是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从1990年到今天,中国的高速公路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超过16万公里,世界第一;高铁从无到有,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碾压式占据全球榜首。

这堆积如山的钢筋水泥,最初的启动力量,就源于那一个个坚韧的肩膀。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扁担”这种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别看西方媒体天天分析中国的政策、模型,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压根儿就没看懂。

他们习惯了用金融杠杆和技术优势来衡量一个国家,却理解不了这种以亿为单位的人力所凝聚成的集体意志。

再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不少国家坐拥石油、矿产等“天降财富”,或者拿着大笔国际援助,几十年过去,到头来还是一片烂摊子。

为什么?因为他们缺少一种内生的、自下而上的建设动力。技术可以引进,资金可以援助,但那种“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劲头,是任何外部力量都给予不了的。

这,就是中国模式最硬的硬核,也是最无法被复制的“软件”。表面看卢卡申科在说历史,真相是他在点明一个许多人视而不见的未来变量。

所以,今天我们再来审视这个“扁担故事”,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当年那群衣衫朴素的农民,和今天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工程师、在直播间里声嘶力竭的创业者,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

工具从扁担换成了鼠标和代码,但那股不认命、不服输的劲头,分毫未减。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一次次预测“中国崩溃”却一次次落空的原因。他们精于计算中国的“硬件”——债务率、GDP增速、产业链,却始终读不懂驱动这台巨大机器运转的“操作系统”——人民的意志与渴望。

所以我在想,我们今天回头看卢卡申科30年前的这番话,与其说他是“中国的老朋友”在说客气话,不如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战略家,看到了被无数经济模型和地缘政治分析所忽略的、最本质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相信能用自己的肩膀挑起未来时,这个国家的未来,其实早已注定。

来源:老万聊趣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