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粤歌》是太平洋影音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最近推出的一张粤语专辑。当我拿到这张唱片的时候,我发现这张唱片在包装方面比我手上的几张太平洋发行的专辑要精美些。封面上的“粤歌”两个字是凸版印刷,歌手“曾小敏”三个字是凹版印刷,而且都镀上一层金色的物料,歌手曾小敏
曾小敏《粤歌》
《粤歌》是太平洋影音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最近推出的一张粤语专辑。当我拿到这张唱片的时候,我发现这张唱片在包装方面比我手上的几张太平洋发行的专辑要精美些。封面上的“粤歌”两个字是凸版印刷,歌手“曾小敏”三个字是凹版印刷,而且都镀上一层金色的物料,歌手曾小敏穿着鲜艳夺目的粤剧服饰肖像,在黑色底色下显得十分凸出抢眼。
《粤歌》目前发行CD唱片和黑胶唱片两种载体。两种载体在曲目的收录方面有区别,CD唱片收录了11首歌,黑胶唱片因为录音时长限制而收录了10首。这张专辑以大湾区作为灵感,歌曲呈现的是从乡音乡情,到城市精神,再到家园情怀的过程,曾小敏以粤剧唱腔来演绎。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必须推广一下粤语歌曲。
其中,歌曲“揽水见月圆”里面的歌词出现“三水万福相依,古今一脉相承”、“祖庙”、“红头巾”、“回到百年前穿过火车站,走过旧海关”等,将广州、佛山,东江,西江、北江(注:三水也因此得名)等元素融入到歌词里面。歌曲“红”是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推广曲,《剑锋立》和《天下一心》分别是粤剧电影《谯国夫人》的插曲和推广曲。而曾小敏本身在《三水女儿·红头巾》和《谯国夫人》(注:2024年萧锋执导的粤剧电影)两部电影中出演主角。《我心福田》则以诗意语言描绘了福田的幸福生活,结合传统与国际文化元素,展现这片活力热土的独特的气质。
曾小敏是国家一级演员、文学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家“主角奖”获得者。领衔主演《谯国夫人》《三笑女儿》《红头巾》、《白蛇传·情》《青春作伴》《花蕊夫人》等数十部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大型原创剧目,成为中国戏曲电影新的里程碑。近年来创作演唱的多首粤歌,并以跨界融合之势实现破圈传播,让新时代粤歌成为广东音乐新形态。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全剧
这套《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全剧是雨果唱片在1992年推出的专辑,以独立包装的双张唱片形式发行。雨果公司发行的这个版本是1971年上演的芭蕾舞剧的录音,为单声道录音,由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中央交响乐团演奏,王若忠指挥。在我的记忆当中,这张唱片是在唱片店清仓打折的时候购得,当时还连同《白毛女》一起购入。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样板戏之一。这版本的《红色娘子军》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演绎,故事是中国人的创作,采用西洋芭蕾舞形式表演,乐团就采用西洋管弦乐结合中国管弦民乐器组成,增添了民族色彩。
在音质方面,雨果唱片采用数码技术对原录音进行重新制作,声音听起来更厚更温暖,但依旧与发烧完全不沾边。但从听音乐的角度,我自己却非常喜欢。音乐是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情绪,或让人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堂里面听着美妙的赞美诗会让人内心变得平静。但听《红色娘子军》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既有旋律优美的片段,也有激情澎湃的片段。但总体来说,我听《红色娘子军》的感觉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仿佛充满力量,内心特别澎湃。特别是听第二场“清华控诉,参加红军”一幕,真是冲劲十足,强而有力,让我感到热血沸腾。
我之所以介绍这张唱片,那是因为最近在微信刷视频的时候刷到了样板剧的片段。不得不说的是在当时没有视频特效的年代,老一辈艺术家们都是靠着实打实的功底来完成演出,而且他们在台上动作干净利索,划一整齐,非常丝滑,眼神里面充满坚定,唱段里面让人感受到力量和决心,在舞台上个个都是精神抖擞,体现出强大的精气神,真是非常精彩,是无法超越的经典,所以我就从唱片柜里面重新翻出了这套《红色娘子军》听了一遍。最近,有一家国内的唱片公司发行了《白毛女》的录音,是当年出访日本并演出时的实况录音,而且这个录音还是立体声录音,实属罕见。
Accuphase Special Sound Selection for Superior Equipment
Special Sound Selection for Superior Equipment,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高级器材的专属音效精选”,是日本高级音响品牌Accuphase(金嗓子)公司推出的一系列SACD/CD唱片,既有单碟混合型SACD/CD唱片,也有SACD+CD双碟形式,由日本Octavia Record公司制作。虽然这些唱片都是“非卖品”,但如果大家上淘宝,或者闲鱼网站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能够找到这些唱片的资源,只不过价格稍贵罢了。
《Special Sound Selection for Superior Equipment》属于该系列的第一集,在2007年推出,一共收录了18段录音。第1~13首是古典音乐,是2000~2007年之间的录音,这里面有交响乐、协奏曲、乐器独奏等等,分别来自日本EXTON和CRYSTON两家公司的录音。第14~17首是爵士音乐,全部来自Audio lab公司的录音,全部选自70年代的录音,并将这些录音的模拟开盘磁带采用dCS数码音频系统和SONY数码录音机分别转换为DSD和PCM数字母版。而且在碟片里面还声称SACD信息层是非压缩的DSD格式,并非使用DST无损压缩编码。
论音响效果,这张唱片毋庸置疑,在试听器材的时候会经常拿出来播放。例如,第二段德彪西《儿童天地》的“木偶的步态舞”,钢琴的声音稳重饱满;第三段巴赫的E大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小提琴的声音鲜活,历历在目,而且还能听到非常清晰的空间残响;还有第四段鲁道夫·席钦斯基创作的维也纳民谣《维也纳,我梦中的城市》,钢琴的音色晶莹剔透,人声宽阔舒展,空间感特别好……
另外,14~17首的爵士音乐录音的效果也特别好,乐器的声音没有前面的录音那么鲜活,但更丰满扎实,真实自然,用发烧友的话来形容就是有“模拟味”。而且这里还收录了两段来自《The Dialogue》专辑的选段,特别是第17段的The Dialogue with Bass,爵士鼓的中低音十分冲劲,Bass的低音质感也十分出色,很考验功放的控制力,低音单元的反应速度。这张唱片适合侧重追求音响效果的音响发烧友,同时也适合代理商,经销商作为音响演示片段。
门德尔松第三交响乐“苏格兰”/第四交响乐“意大利”/芬格尔山洞序曲
这是DECCA制作的一张著名的唱片,在1991 年在WEEKEND系列(周末系列)中发行,属于廉价唱片定位。其中,以《第三交响乐“苏格兰”》和《芬格尔山洞序曲》这两首曲目最为有名,一次又一次重新制作再发行。例如,The Classic Sound(经典之声)系列中在这两个曲目的基础上增加《仲夏夜之梦》部分曲目再次发行。Classic Records唱片公司制作的24K金CD唱片(俗称“大伦敦金系列”)里面独立为这两个曲目发行了一张专辑,目前这些大伦敦金的唱片在二手市场里面都被炒得很贵!
《第三交响乐“苏格兰”》和《芬格尔山洞序曲》是1960年录音,由瑞士指挥家Peter Maag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第三交响乐“苏格兰”》是1959年录音,由苏提(又称“索尔提”)爵士与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两个时段的录音均采用模拟录音。在转制CD唱片时采取AAD方式制作,即录音和混音过程采取模拟方式,最后转换为数字母版。两个时间段的录音,音响效果都非常出色,但在音色差异方面有明显区别。《第三交响乐“苏格兰”》和《芬格尔山洞序曲》的音色丰满厚润,《第三交响乐“苏格兰”》的音色取向鲜活亮丽。
我特别喜欢听《芬格尔山洞序曲》,这个曲目的灵感来源是真实存在的地方,它是苏格兰内赫布里底群岛斯塔法岛上的一个海蚀洞,以其自然的声学效果而闻名。苏格兰国家信托组织拥有该洞穴,将其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就是门德尔松在1829年去苏格兰斯塔法岛的一次旅行,看到芬格尔洞,听到海水冲刷洞穴情景而获得创作灵感,乐曲里面那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的弦乐就是表示滚滚海浪冲刷洞穴时产生的独特声音效果。弦乐群的音色真的非常丰厚温暖,线条清晰,且乐队的规模感庞大,音响效果非常好,所以我非常推荐这张唱片给音响发烧友们,要是舍得花钱的话,直接买黑胶唱片。
来源:影音CN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