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布达拉宫作为西藏地区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屹立于地球之巅,与冰雪相守,俯瞰众生,成为藏民心中至高的圣殿,也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
#记录我的2025#
前言: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布达拉宫作为西藏地区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屹立于地球之巅,与冰雪相守,俯瞰众生,成为藏民心中至高的圣殿,也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
布达拉宫部是一部高原的浓缩的史诗,是千百年来信仰、权力与民众生命的交汇。
一、布达拉宫的诞生过程
松赞干布出身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他继承父祖基业,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初步统一青藏高原,出于战略和管理更大疆域的需要,他决定将统治中心从山南哲当一带的雍布拉康迁至拉萨。
雍布拉康
拉萨,位于西藏最富饶的土地之上,四周群山环抱,形成天然屏障,蜿蜒的河流滋养出肥沃的河谷平原,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松赞干布视拉萨为吉祥之地,于是决定在红山之上大兴土木,公元631年开始修建宫殿,据说有三道宫墙和宫室千间,史称“红山宫”,成为吐蕃王朝的政治与权力中心。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与唐朝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均笃信佛教,推动佛教自印度传入青藏高原。佛教与本地信仰的苯教相互融合,逐渐演化出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佛教。
然而9世纪以后的几百年,随着吐蕃王朝瓦解,红山宫屡遭战乱、火灾与雷电之灾,损毁严重,布达拉宫的规模日渐萎缩,西藏地方政权的中心也迁离拉萨,这座昔日王宫遗忘于历史一隅。至清初,吐蕃时期所建的宫殿群仅余法王修行洞和圣观音殿,还一度被划归大昭寺管理。
尽管如此,松赞干布始终被后世尊崇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他所建造的红山宫也依然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辉。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传佛教中灵魂不灭与六道轮回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高原上的主流信仰,并逐步形成四大主要教派。至17世纪,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清朝廷与蒙古部落的共同支持下,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喇嘛成为西藏的宗教领袖。
此时,西藏急需建立一个新的政教中心,拉萨再次进入历史视野。对五世达赖喇嘛而言,拉萨不仅自然条件优越,更聚集着格鲁派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以及古老神圣的大昭寺,是藏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宗教圣地。
为借助拉萨圣城的地位与松赞干布的神圣威望,五世达赖喇嘛最终于决定在红山宫遗址上重建宫殿。
1645年,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嘎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五世达赖由哲蚌寺的嘎丹颇章移居白宫顶上的日光殿,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
在藏传佛教中,达赖喇嘛被尊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其宫殿也应与观音道场“普陀洛迦”同名——藏语“布达拉”即源自梵文“普陀洛迦”的音译。由此,“布达拉宫”正式得名,成为西藏政教合一象征的地标。
1690年,第司桑杰嘉为供奉五世达赖的灵塔,又扩建了红宫,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持续的财力保障。在资源匮乏之际,向清廷求援,康熙皇帝不仅派遣大批工匠,更直接拨付经费,助力红宫于1693年顺利竣工。这样就形成了白宫和红宫基本格局。白宫主要是行政和生活区,红宫是宗教和灵塔区。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二、布达拉宫的宏伟布局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宫内包含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各类建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红宫居中,外显13层,宫内实际有9层之高,垂直高度117米;白宫横贯两翼,高7层。整个建筑群红白相间,相当壮观。
白宫曾是达赖喇嘛的冬宫及原西藏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白宫第4层中间位置为白宫最大殿堂,面积达717平方米,用于举行坐床典礼、新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第5、6层为摄政办公与生活区。最高第7层为达赖喇嘛冬季起居的日光殿,分东、西两殿,因终日阳光充足而得名。
红宫、白宫示意图
红宫以佛殿和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为主。西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努司平措)是红宫最大殿,也是布达拉宫最大殿堂,为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是历代各达赖喇嘛举行各种大典以及重要的法事活动的场所。
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牌匾
殿内设有达赖喇嘛的宝座,而宝座的上方悬挂的是清朝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牌匾。
大殿富丽堂皇,四壁的墙上,镶嵌的全是藏区著名画师所绘的五世达赖生平的壁画,280余平方米的面积,记录着五世达赖一生的事业和功绩。尤以五世达赖进京朝觐顺治皇帝的壁画最为著名。殿内悬有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
五世达赖进京朝觐顺治皇帝的壁画局部
法王洞修行洞(曲吉竹普)是位于红宫六层北侧顶端的洞穴式建筑,是吐蕃仅存建筑两个建筑之一,佛教传入吐蕃后,松赞干布被尊奉为观世音菩萨化身之法王。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时,将其纳入红宫建筑群,并完整保留了原始岩洞形态。内存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当时吐蕃大臣禄东赞等重要历史人物的塑像。仔细看有没发现松赞干布竟然是双头。松赞干布被称为“双头王”,源于民间传说中关于他头顶长有阿弥陀佛头像的描述。这一传说与佛教文化相关,传说归传说,实际上是松赞干布帽顶之佛像就是一尊佛像,这是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松赞干布大智大勇的敬仰,在绘制他的像时,特地这样做的。
胜三界殿则为红宫最高殿堂,供奉乾隆皇帝画像及十三世达赖喇嘛所铸十一面观音像。
红宫共安放八座灵塔,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规模最大,高13米,通体包金,镶嵌珍宝,耗黄金超3700公斤。
安放灵塔的殿堂向上直通红宫顶部的金顶,这些金顶与主供佛殿的金顶构成了声名显赫的“布达拉宫金顶群”,气势宏大,金碧辉煌,这片金光璀璨的建筑奇观,曾经向公众开放,人们可登临平台,近距离瞻仰、拍摄那金碧辉煌的胜景。但自2006年起,金顶群不再对外开放。一方面,因其财富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也出于文物与游客安全的综合考虑。即便如此,仅是远观,那连绵的金顶已足以令人震撼。
然而金顶所用之黄金,若与宫内的黄金储量相比,仍属“次级”。真正令人惊叹的,是布达拉宫内部数量惊人的黄金制品——数以万斤计的黄金佛像几乎遍布每一座殿堂,静谧中尽显庄严与恢宏。
有人或许会问:为何一座宗教圣殿,要建造得如此金碧辉煌?答案深植于藏族人民的信仰之中。
他们虔心向佛,愿将世间最珍贵之物皆献予佛陀。而在他们眼中,黄金至为崇高,因此大量黄金被虔诚地捐献给寺庙,化作佛身、金顶与圣物。这不仅是一种供奉,更是一种修行。正因如此,藏地的寺庙多以金顶耀世,而布达拉宫,正是这一切最极致的表达。
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以及山下的雪老城内的原政府机构、印经院、监狱、马厩及奶牛院后园等。整座宫殿规模宏大,功能完备,堪称一座宗教城市。
布达拉宫山下建筑分布图
三、布达拉宫的建筑传奇
令人惊叹的是,如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建筑,其主体竟在短短数年内完工。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手段,这无疑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背后,首先是庞大的人力支撑。来自西藏各地的差民无偿承担起开采石材、运输木材等底层繁重劳役,仅修建红宫一项,就动员了上万人之多。
布达拉宫的建成,是一项凝聚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非凡工程。来自西藏各地的优秀工匠,以及中原、尼泊尔和蒙古的技艺大师,共同参与了它的设计与建造,使这座宫殿融合了藏、汉、尼、蒙等多民族的建筑智慧与工艺精华。
选材方面极为考究,木材与石料均来自知名产地,构筑出它雄伟而坚固的体魄。就连外墙的涂料也独具特色——在传统原料中掺入冰糖、牛奶和珍贵药散,不仅赋予墙体明亮持久的色彩,还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这一特殊工艺延续至今,每年仍会进行维护粉刷,使宫殿始终圣洁如新。
三百余年来,布达拉宫收藏并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包括2500余平方米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和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佛教典籍;以及明清皇帝册封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和大量金银器、瓷器、珐琅、玉器、织锦等工艺珍品。这些文物题材多样、绚丽多彩,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结语:从七世纪松赞干布初建王宫,到明清时期蒙、汉、藏等多民族匠人共同扩建与守护,再到现代系统性的修缮保护——每一次文化的交融、每一代人的奉献,都深深刻入这座宫的砖石之中,共同铸就了它今日的恢宏气势与深厚底蕴。
如今,布达拉宫依然矗立,但已不再是政教权力的象征,而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文明的符号,一座永远属于雪域、也属于世界的宫殿。
把心心念念的远方,变成脚下的风景。
如果这份攻略打动了你,就点个【赞】鼓励一下吧!
“关注我”,愿做你旅途中的同行者,也是帮你避坑的前行人。
来源:远方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