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按照“施里芬计划”迅速西进,意图闪击法国。然而,这一计划最终在马恩河战役中受阻,欧洲陷入了长达四年的惨烈拉锯战,导致千万士兵丧生,欧洲文明深受创伤。如果历史走上另一条路径,如果法国像1870年普法战争那样,在战争初期迅速战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按照“施里芬计划”迅速西进,意图闪击法国。然而,这一计划最终在马恩河战役中受阻,欧洲陷入了长达四年的惨烈拉锯战,导致千万士兵丧生,欧洲文明深受创伤。如果历史走上另一条路径,如果法国像1870年普法战争那样,在战争初期迅速战败并投降,那么整个20世纪的历史很可能将被彻底改写。
若法国在1914年迅速投降,德国将取得一战的全面战略胜利。法国是协约国在西线的主要支柱,一旦崩溃,德国即可集中兵力东进打击俄国。与实际历史中的“双线作战”困境不同,德国可腾出西线主力,在东线打出决定性胜利。俄军在初期虽兵力庞大,但后勤不济、武器落后,面对德国精锐的全力进攻,极可能更早崩溃,甚至可能在1915年前后爆发二月革命,沙皇政权比现实中更早垮台。
在此格局下,德国几乎无敌于欧洲。其版图可能扩张至比利时、北法甚至西波兰地区,建立起一个德国主导的“中欧帝国体系”。这种胜利将奠定德国在欧洲的长期主导地位,并重塑欧陆秩序,使德意志帝国成为无可匹敌的霸主。
英国是否介入战争,在这种设定下值得重新审视。实际上,英国之所以参战,部分缘于比利时中立遭侵犯,更多是为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如果法国迅速战败,英国可能会更犹豫是否投入地面战。与其孤军奋战,不如维持传统的“大陆均势”策略,转为防守本土和海权。
美国则更加不可能参与战争。美国在现实中直到1917年才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和“卢西塔尼亚号”事件被迫参战,若战争早在1914或1915年结束,美国便没有任何介入理由。德国的胜利将意味着美国不会成为后来的世界霸主,20世纪的国际秩序将完全不会以“威尔逊十四点”或“战后国际主义”为基调。
法国若在战争初期投降,其后果将极为惨烈。类似1871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崩溃,这一次可能连第三共和国也将灭亡。巴黎或再一次被围困或被占领,战败后的法国将面临割地赔款、政局动荡甚至内战。
更严重的是民族士气的瓦解。连续两次在数月内战败于德国,将极大地打击法国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或许会出现极端政治力量崛起,类似后来的“维希政府”那种妥协主义,也可能促成激进左翼政权上台,内政分裂。
德国若赢得一战,凯撒威廉二世的统治地位将空前稳固。德意志帝国将主导欧洲大陆,可能建立一个以德奥为中心的“中欧经济圈”,控制东欧和西欧的部分领土,成为真正的大陆霸主。
在此基础上,德皇有能力主导新的“战后秩序”。没有凡尔赛条约,没有战败羞辱,也就不会有德国社会的愤怒与失落,更不会出现纳粹主义与希特勒。德国社会不会陷入大萧条后的极端化,反而可能强化传统保守的军国主义政体,维持相对稳定。
这一“德意志治下的和平”虽然可能压制自由,但也可能防止之后爆发的更大灾难——二战及其数千万死亡。
德国早期胜利也意味着殖民体系得以延续。由于欧洲列强未在战场上严重受创,英法德等国将继续维持其在亚洲、非洲的殖民体系。像印度独立、非洲解放运动等历史进程将被大大延后,甚至可能被德国进一步扩张殖民版图取代。
而苏联是否诞生也成疑。若德军在1915年前后攻陷俄国西部,扶持一个亲德政权上台,列宁与布尔什维克或根本没有发动十月革命的条件。这样一来,冷战根基也随之崩塌。
如果法国在一战初期像普法战争一样迅速投降,世界历史的走向将彻底改变。德国将主导欧洲,英国与美国的影响力被大幅削弱,法国的国家命运严重受创,苏联与纳粹或不会诞生,殖民体系将更长久地延续。
这是一个“德国世纪”的历史设想。虽然不无专制色彩,但也可能避免现实中那两场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浩劫。其实 无论是现实,还是遐想。历史的转折,往往取决于那些看似短暂却意义深远的时刻。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