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城市GDP30强榜单落地,郑州以7329.3亿元总量、5.2%增速守住第16位,看似稳住了位次。
原创丨黄河之郑
2025年上半年城市GDP30强榜单落地,郑州以7329.3亿元总量、5.2%增速守住第16位,看似稳住了位次。
但把数据放到全国城市竞争格局中拆解,“稳”的表象下,是前后夹击的压力、产业对比的落差,短板远比亮点更突出。
排名第16
郑州的第16名,不是“安全垫”而是“夹心层”,前后城市的差距正在持续收窄,优势不断被稀释。
前追长沙:差距难缩小,产业根基差一截
第15名长沙上半年GDP7640.4亿元,领先郑州311亿元。
尽管长沙增速5.0%略低于郑州,但作为中部工业强市,其工程机械产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链条,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两位数。
而郑州仅能靠汽车制造(25%)单点发力,缺乏长沙这样“全链条抗风险”的产业根基,短期内缩小差距基本无望。
后防济南:增速超、产业猛,差距只剩“一步之遥”
第17名济南以6674亿元紧随其后,与郑州的差距仅655亿元,且济南增速5.4%比郑州高0.2个百分点。
更关键的是济南工业“爆发力”碾压郑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计算机通信产业增速飙至80.7%,汽车制造业也涨33.1%。
反观郑州规上工业增加值8.5%看似接近,但除了汽车和电子信息,其他细分领域均无亮眼表现,若济南保持这一势头,未来1-2年大概率实现反超。
产业偏科问题突出
把郑州放到同梯队或中西部省会中对比,产业的“单薄感”和“偏科症”暴露无遗。
对比南通:“单点发力”难敌“全链开花”
南通作为本次榜单“黑马”,从第23名跃升至第18名,靠的是装备制造业全面突破——电气机械增长21.2%、铁路船舶增长20%、计算机通信增长15.7%,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增加值都涨9.5%,是“上下游齐发力”的协同效应。
而郑州产业严重依赖汽车和电子信息,像装备制造业中除了郑煤机的智能液压支架,其他细分领域几乎无存在感,典型的“偏科生”vs“全能生”。
对比合肥:“增速好看”输于“链强根深”
合肥虽排名低于郑州,但增速6.0%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芯屏汽合”产业链已形成闭环——平板显示产业增长30.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1.8%,锂电池出口更是暴涨114.7%,外贸和产业形成双向拉动。
郑州电子信息产业仍未摆脱“依赖单一龙头”的困境,新能源汽车也只是“增速高但规模小”,既没有合肥那样的产业链深度,也缺乏其“押注新兴产业”的魄力,产业抗风险能力远不如合肥。
对比成都/西安:“弱首位度”难聚产业合力
中西部“强省会”中,成都(首位度37.9%)、西安(37.8%)靠资源集中打造出明确的产业标签——成都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1%,西安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
而郑州首位度仅23.1%,既没像成都那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也没像西安那样靠政策红利吸引新兴产业,反而因“郑开同城化”协同不足,导致部分产业链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消费比同类城市“冷”太多
如果说工业是郑州的“救命稻草”,那消费就是拖后腿的“短板”,且与同类型城市差距越拉越大。
1.自身消费“提不起劲”
上半年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未达全国平均水平,家电、家具等耐用品消费受房地产低迷影响,销量同比下滑;传统商场、步行街客流稀疏,连节假日消费旺季都难见“火爆场面”,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明显不足。
2.对比同类城市,差距不止一个档次。
同为中部城市,武汉上半年家具类零售额暴涨219.8%,靠内需反弹拉动经济。
杭州靠数字经济催生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消费场景,信息传输行业营收占服务业首位。
就算是北方的青岛,也能靠港口外贸带动进口商品消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
郑州既没有武汉的内需反弹力度,也没有杭州的新消费场景,消费这架“马车”基本处于“怠速”状态。
优势是暂时的,不突围必被赶超
郑州上半年能守住第16名,本质是靠工业基本盘(郑煤机、富士康)和出口(1-5月进出口增速40.8%)的“阶段性优势”,但这些优势在全国城市竞争中不堪一击:
1.比增速,不如济南(5.4%)、南通(5.8%)、合肥(6.0%);
2.比产业,缺南通的全链协同、合肥的链强根深、长沙的根基扎实;
3.比内需,远输武汉、杭州,甚至不如青岛有活力。
如果郑州接下来不解决“产业偏科”(培育更多细分领域增长点)、“消费疲软”(激活内需、创新消费场景)、“协同不足”(做实郑开同城化、集聚产业资源)这三大问题,不仅无法向前追赶长沙,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济南反超,甚至可能被南通、泉州等“黑马”挤出前16名。
毕竟在城市竞争中,“稳”从来不是靠守出来的,而是靠闯出来的。
本文来自【顶端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