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 为了正义的事业》:战争无赢家,只有受害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3:37 4

摘要:再后来英国学者英国学者罗伯特·钱德勒夫妇耗时11年,收集了11个版本及大量手稿,通过拼图技术还原了原作2。2019年按格罗斯曼遗愿以《斯大林格勒》为书名重新出版,成为全球唯一完整版本。

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被称为二战转折点。为了还原这一重要战役,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撰写《为了正义的事业》一书。

但在1952年那个特殊时期,这本书因为内容敏感,后续被多次删改,未能完整出版。

后来在1952-1979年长达27年时间里,这套书因为政治原因被封禁,且这个版本也未被完整流传下来。

再后来英国学者英国学者罗伯特·钱德勒夫妇耗时11年,收集了11个版本及大量手稿,通过拼图技术还原了原作2。2019年按格罗斯曼遗愿以《斯大林格勒》为书名重新出版,成为全球唯一完整版本。

2024年上海三联书书社在11月份正式推出中文版《斯大林格勒 为了正义的事业》,而且这个版本是以钱德勒版本为基础的最完整面貌呈现。作为中国读者我们有幸读到有“当代的《战争与和平》”和“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之一”之称的战争小说,并通过家庭视角展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来让人们了解历史厚重感及背后展现出的复杂的人性。

这本“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的前传,因为其书中展示的不止于战争残酷性的高度提升了格罗斯曼的文学地位。让人牢牢记住了瓦西里.格罗斯曼,也深深忘不了那场号称史上最残酷战争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读完这本书我又一次确认所有的战争都不是法力护身的“神仙打架”,而是一群如你我一般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在枪林弹雨中的殊死抵抗。

作者瓦西里.格罗斯曼,并不是躲在办公室里的的“幻想家”,而是务实的实干家。其为了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包括以前没公开的东西——士兵写的家书、战地医生的笔记,甚至还有当时老百姓的账本等。

掌握大量历史素材的他没有高调歌颂某一个人,而是把目光放到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比如,废墟里的小兵;工厂钳工;送弹药的大妈......

普通人的写作视角,可更快代入你我,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战争里没有人能幸免,而每个人都是被逼前行的英雄,也都是炮火下随时烟消云散的炮灰。

书里讲的事儿特别写实。

比如,1942年夏天,德军都打到伏尔加河边了,斯大林格勒城里到处是断墙,连块完整的房顶都难找。

比如,随时可能送命的“巷战”——德苏两军士兵们饿了就啃硬得能硌掉牙的黑面包,渴了就喝雪水,冬天没棉衣,好多人冻得手指都蜷不拢,却还得攥着步枪......

但这些都还不是最残酷的,最残忍的是那些看似很不起眼的细节。比如,有个叫尼古拉的士兵,曾在日记里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情,他和战友守楼守了二十多天后,最后只剩他一个人。他不敢睡觉,怕一闭眼就被德军摸上来,实在困得不行,就拉枪栓提神。一天早上,他发现了一只被冻死的麻雀,忍不住痛哭。那一刻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觉得“连只鸟都活不下去,咱们还得在这儿扛着”。

这些定格在普通人身上的细节,将特殊境遇下人的弱小与人性的担当展露无疑:天生怕死的人类,为了家人的安危,也为了正义事业,不顾个人生死,一心为了守卫家园而在随时可能丢命的战场战斗。这是担当、是大义。是博爱,也是在残忍面前不得不有的坚韧。

这本书最难得的是没有回避战争引发的惨状:临死前死死攥着家书的士兵;房子被炸毁,只能躲在地下室的民众......这些场景看起来很让揪心。但战争背后不光有残酷还有无尽的人性光辉-----互相分享一块糖的士兵;冒死为战士送热汤的老百姓等,这些人间温暖成为战士们一定要赢的精神动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特别深:首先我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过去我总以为只要我们不侵犯别人别人就能与我们保持和谐共处,但纵观历史发现并不是我不犯人人就不犯我的,有些人会为了填补自己深不见底的欲望而肆意侵犯他人。就像《斯大林格勒 为了正义的事业》一书中描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法西斯为了抢夺资源和扩大领土就发动惨绝人寰的战争。

面对对方的不仁,当地民众没有抱怨,而是在逆境中始终坚持不放弃,直到侵犯结束,重获自由。

不管结局如何,战争里都没有赢家,只有无穷无尽的受害者。因此,请所有人站在万物生灵的一方,将自己过度爆棚的欲望,转化为努力发展的动力,世界方能永远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大家也都能安宁且幸福。

来源:佐佑妈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