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 谢宇野 2025年8月29日,深圳大鹏。当承载数百年文脉的王桐山书院揭开崭新篇章之时,一位特殊的客人从大洋彼岸带来了跨越81年的敬意与回响。他就是美国“飞虎队”队员唐纳德·克尔中尉之子——戴维·C·克尔先生。
南都讯 记者 谢宇野 2025年8月29日,深圳大鹏。当承载数百年文脉的王桐山书院揭开崭新篇章之时,一位特殊的客人从大洋彼岸带来了跨越81年的敬意与回响。他就是美国“飞虎队”队员唐纳德·克尔中尉之子——戴维·C·克尔先生。
一场是古老书院的焕新,象征着文化血脉的赓续;一场是英雄后人的追寻,见证着国际友谊的传承。在这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一段尘封在抗日战争硝烟中的中美军民生死营救故事,再次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感恩之旅:重走父辈的英雄路
“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踏上父亲曾被拯救的土地,亲眼看看这里,并当面对恩人的后代说一声‘谢谢’。” 戴维·克尔先生的到访,是一场迟到但情真意切的感恩之旅。
81年前,他的父亲——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行员唐纳德·克尔中尉,在与日军的空战中座机被击落,于万米高空跳伞,坠落在当时日军严密控制的香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就此展开。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游击队员和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从日军的搜捕天罗地网中解救出来。
为了让这段历史的细节更加清晰、完整,克尔先生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9日下午,他首先来到沙鱼涌。这里曾是东江纵队重要的海上“红色交通线”。站在如今平静安宁的海岸线上,听着讲解员讲述游击队员如何利用这条水道运送物资、护送人员,克尔先生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在夜幕掩护下,被秘密转移的惊险场景。
随后,他抵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在这里,历史变得触手可及。红领巾小讲解员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讲述着东纵配合盟军作战的英勇事迹。一部由深圳本地学生根据“营救克尔中尉”真实故事改编的话剧在此首演,当看到舞台上重现父亲当年九死一生的经历时,克尔先生眼眶湿润。
活动的高潮,是他向大鹏新区博物馆郑重赠予了父亲的珍贵遗物——《克尔日记》。这本日记不仅是其父的亲身记录,更是那段历史的原始见证。在随后的口述史采访中,克尔先生分享了父辈口中的营救细节,这些鲜活的记忆填补了许多历史研究的空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回响:一场惊心动魄的跨国营救
时光倒流至1944年2月11日。
当天,克尔中尉在执行轰炸香港启德机场日军基地的任务时,其P-51野马战斗机被敌军炮火击中。在跳伞降落的危急时刻,日军地面部队正从四面八方涌来,企图活捉这名美国飞行员。
千钧一发之际,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交通员李石发现了从天而降的克尔,并迅速将他引向密林深处。为摆脱日军的大规模搜山,传奇英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短枪队队长刘黑仔临危受命,采用“调虎离山”之计,成功迷惑日军,最终将克尔安全护送到位于土洋的东江纵队司令部。
这场营救历时数日,无数当地村民与游击队员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克尔中尉深受感动,他在当时东江纵队创办的《前进报》采访中,用饱含热泪的话语说道:“我想,为了挽救我,你们一定动员了许多我看不见的力量……刘黑仔是我的再生父亲……”
克尔中尉的经历并非孤例。据不完全统计,从1944年2月至1945年1月,东江纵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成功营救了8名美军飞行员。数据显示,二战期间,美军飞行员在中国战区的生还率超过90%,远高于欧洲战场的20%。这背后,是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伟大义举,是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生命铸就的友谊丰碑。
文脉新生:历史与未来的双重见证
克尔先生的到访,恰逢大鹏半岛最古老的书院——王桐山书院重焕新颜。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建筑,不仅是“耕读传家”的文化地标,其独特的“炮楼”式建筑格局,更蕴含着“文教护国、武略安邦”的尚武精神。在近代,这里也曾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
书院的重新揭幕,与克尔先生的感恩之行,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源于对历史的铭记与对文化的传承。
大鹏新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克尔先生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国际视角。他带来的日记和口述史,让我们的历史叙事从‘文物陈列’升级为‘情感共鸣’。这段故事也将成为教育青少年的鲜活教材,让他们明白,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不孤单。”
当戴维·克尔先生与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后人双手紧握,当《克尔日记》被郑重收藏进博物馆,当王桐山书院再次响起朗朗书声,历史、文化与友谊在这一刻完美交融。
克尔先生的追寻,擦亮了过去的记忆丰碑;王桐山书院的新生,则为未来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大鹏新区正以这段伟大的国际友谊为桥梁,将历史记忆融入新时代的城市文化建设,为中美民间交流续写着和平与友谊的崭新篇章。
来源:深圳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