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设计中的信息层级设计:让信息“会说话”的秘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09:56 2

摘要:——打开手机,满屏的广告弹窗像一群抢着说话的人,你根本不知道先听谁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打开手机,满屏的广告弹窗像一群抢着说话的人,你根本不知道先听谁的;

——刷短视频时,突然跳出的广告用五颜六色的文字塞满屏幕,还没看清卖什么就划走了;

——路过商场海报,密密麻麻的小字让人直接放弃阅读...

这些让人“头大”的广告,问题都出在信息层级混乱上。现在的我们,每天要面对的信息量相当于15世纪的人一生的见闻。在这种环境下,广告设计早已不是“把字放大就行”的简单活儿,而是要学会像导演一样,给信息排好“出场顺序”,让观众轻松看懂你想说什么。

图片来源:AI生成

一、为什么你的广告总被“一秒划走”?

1. 现代人的“三秒耐心法则”

想象你走在人潮汹涌的街头,突然有人拦住你推销产品。如果他开口先说:“您好,我们公司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你大概率会转身就走。但如果他第一句话是:“扫码领100元红包!”,你至少会多停留两秒。

这就是当下广告生存的现实:

短视频用户平均1.7秒决定是否停留(数据来源:字节跳动)

网页广告前3秒的跳出率高达55%(Google Analytics)

广告必须像“电梯演讲”一样,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

2. 大脑的“自动过滤机制”

科学家发现,人眼在浏览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启动“节能模式”:

先看动的东西(比如闪烁的图标)

再看对比强烈的东西(比如红底白字)

最后才看静止的小字

如果你的广告把联系电话用灰色小字放在角落,就等于把钱藏在保险箱却不告诉密码。

举个真实案例:某奶茶品牌曾把“买一送一”和“新品上市”两个信息用同样大的字体并列摆放,结果顾客误以为是“新品买一送一”,导致原料短缺。后来改成超大字的“买一送一”+小字备注“指定款”,客诉率立刻下降。

图片来源:自制图

二、三步打造“会说话”的广告

1.第一步:像超市摆货架一样排信息

2)广告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

核心层(必须3秒内看到):

用手机屏幕20%的面积放大关键信息

案例:淘宝商品页把“月销10万+”和“4.9分”放在主图下方,比参数详情早出现2秒

把按钮设计得像游戏里的“宝藏箱”——抖音的“点击领取”按钮会微微发光+上下跳动

避坑指南:千万别学某些房地产广告,把“尊贵人生”四个大字占半屏,却把“每平2万元”藏在角落小字里——这就像相亲只吹嘘自己“灵魂有趣”,却不说有没有房。

图片来源:AI生成

2.第二步:给信息加上“导航箭头”

好的广告会像导游一样牵着观众的眼睛走:

1)短视频广告:前3秒用产品使用场景(比如滋滋冒油的烤肉),第5秒弹出价格,第8秒出现购买链接

2)朋友圈广告:先用疑问句引起好奇(“你的手机充电为什么这么慢?”),再展示充电宝,最后放二维码

3)电梯广告:用倒计时制造紧迫感(“还剩3天!”→“扫码抢券”→循环播放)

4)反面教材:某在线教育广告同时出现“9.9元体验课”“考不过退款”“北大名师授课”三个卖点,结果家长反而担心“这么便宜是不是骗局”。

图片来源:自制图

3.第三步:给不同场景“量体裁衣”

1)手机竖屏广告:

把核心信息放在屏幕上半部(大部分人单手持机时拇指覆盖下半屏)。小米手机新品广告总是把价格写在顶部,详情往下滑才出现。

2)户外大牌广告:

文字要大到坐在车里也能看清。麦当劳的“24小时营业”广告牌,数字“24”的高度超过1米,黑夜中自带LED背光。

3)超市促销单页:

老年顾客多的区域,把“特价3.5元/斤”用红色粗体印刷;年轻社区则加上二维码,扫码看更多优惠。

图片来源:自制图

三、看看高手们怎么玩

1. 蜜雪冰城的“洗脑套路”

仔细观察他们的广告:

第一眼:雪王IP形象(记忆点)

第二眼:“4元冰淇淋”(价格冲击)

第三眼:门店实景图(降低决策成本)

最后:小程序二维码(转化入口)

四个信息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想忽略都难。

2. 支付宝红包的“游戏化设计”

拆红包界面故意设计成:

第一步:显示“最高999元”(引发期待)

第二步:播放金币掉落音效(听觉刺激)

第三步:展示“实际获得3.8元”(降低心理落差)

第四步:立即跳转到使用场景(便利店/打车)

整个过程就像玩一局迷你游戏,让人忍不住点下去。

四、你也可以马上用的小技巧

1. 手机预览法

设计完广告后,用手机截屏缩小到朋友圈封面大小。如果这时候还能看清主信息,才算合格。

2. 三秒测试法

把广告拿给朋友看三秒立刻移开,问他们记住了什么。如果答案不是你想传达的,马上调整。

3. 老年友好原则

假设给60岁父母看广告:

文字能不能看清?(字号≥24pt)

颜色够不够亮?(避免浅灰配白底)

4. 噪音环境模拟

把广告图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后退三米打开电视机,试试在嘈杂环境中能否获取关键信息。

图片来源:自制图

五、结语:好广告会“帮人偷懒”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好的信息层级设计本质上是在帮用户节省时间。

想点外卖的人,最需要先看到“配送费多少”;

买护肤品的人,最关心“适合什么肤质”;

找装修公司的人,第一时间想确认“有没有案例”。

当你把广告设计成“用户想问的问题清单”,让每个信息都出现在它该出现的位置时,人们自然会用“加入购物车”来投票。记住:广告不是艺术品展览,而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就像超市里的商品标签,最好的设计是让人根本意识不到设计的存在——所有信息都来得刚刚好。

来源:A丝路赞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