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20:35 2

摘要:这场战争,那可是把战国的局势搅了个天翻地覆,尤其是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这事儿,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直到现在还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

1

今天咱们要聊的,是战国历史上一场超级大戏——长平之战。

这场战争,那可是把战国的局势搅了个天翻地覆,尤其是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这事儿,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直到现在还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

您肯定也纳闷儿,白起为啥非得下这么狠的手呢?别急,听我慢慢给您唠唠。

要搞清楚白起为啥坑杀赵军,咱得先把目光投向整个战国的大舞台。

那就是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时代,各国都在拼命折腾,就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好把别人给吞并。

秦国呢,自商鞅变法之后,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狂飙。

特别是军功爵制,士兵们只要在战场上砍敌人脑袋,就能升官发财,这谁不拼命啊?

所以秦国的军队战斗力那叫一个强,成了战国列强里的“扛把子”候选人。

反观赵国这边也不弱,赵武灵王搞了个“胡服骑射”,这可不得了,以前赵国军队穿的衣服宽宽松松,打仗的时候不太方便。

赵武灵王一拍脑袋,说咱就学北方胡人,穿紧身的衣服,骑上快马,拿着弓箭,这机动性和战斗力,一下子就提升好几个档次。

赵国靠着这一招,在北方那是横着走,也成为战国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秦国和赵国都强大起来,就好比两个武林高手,都想争夺武林盟主的位置,这矛盾自然而然就产生。

而长平这地儿,地理位置那叫一个重要,简直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秦国的角度看,拿下长平,就等于打开通往赵国腹地的大门,以后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还能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向东方扩张,把势力范围扩大到其他国家。

这就好比玩游戏,占了这个关键据点,就能更容易地“推塔”,取得最终胜利。

赵国也不傻呀,他们知道长平一旦丢了,那自己西边的防线就彻底崩溃,秦国军队就能长驱直入,赵国就危险了。

所以,赵国也得死守长平,这是他们的底线。

就这样,为了长平这块战略要地,秦国和赵国都红了眼,一场大战那是不可避免。

大战一触即发,秦国派出了他们的王牌将领——白起,这可是战国时期的“战神”,一生打了无数场仗,几乎就没输过,威名远扬。

赵国这边呢,一开始派的是老将廉颇,廉颇那也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得很。

他知道秦军战斗力强,正面硬刚肯定吃亏,就想出一个办法——坚守不出。

他在长平修筑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把赵军都龟缩在里面,不管秦军怎么挑衅,怎么叫骂,他就是不出来。

这秦军想速战速决,可廉颇就是不给机会,双方就这么僵持着,这一僵持,时间可就长了,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打仗那可是个烧钱的事儿,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草、兵器,还有各种物资,赵国的后勤补给压力越来越大,开始有点扛不住了。

而且,赵国国内一些人坐不住了,他们觉得廉颇这打法太保守,一直耗着也不是个事儿,就开始在赵王耳边吹风,说要换个更激进的将领,主动出击,和秦军干一场。

赵王本来就心急,被这些人一忽悠,还真就听进去了,这时候,有个叫赵括的年轻人进入他的视线。

赵括这小伙子,从小就熟读兵书,对兵法那是倒背如流,跟别人谈论军事理论的时候,那是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

赵王一看,这小伙子行啊,觉得他肯定能带领赵军打败秦军,就把廉颇撤了,换上赵括,他带着赵军浩浩荡荡地就冲出去了,想要和秦军来一场痛快的大决战。

可他没想到,自己面对的是白起这个“老狐狸”,白起一看赵军主动出击,心里乐开了花,心说:“你小子,终于上钩了。”

白起先是提前设下埋伏,然后派了一支部队假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这一追,就掉进白起的包围圈。

白起迅速派出两支奇兵,一支绕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另一支则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

这时候赵军才发现自己被包围,想突围已经来不及了,赵军被困在包围圈里,粮草一天天减少,士兵们开始人心惶惶。

赵括组织了几次突围,但都被秦军打了回来,没办法,只能坚守待援。

可赵国那边也没什么办法,周围的国家都在观望,谁也不敢轻易得罪秦国来救赵国,就这样,赵军在包围圈里苦苦支撑四十多天,最后弹尽粮绝。

这时候,赵军已经到了绝境,士兵们饿得前胸贴后背,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

赵括没办法,只能亲自带兵突围,结果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乱箭射死,赵括一死,赵军彻底没了主心骨,剩下的士兵只能选择投降。

但这四十万赵军投降了,对白起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反而成了一个超级大难题。

白起首先面临的就是粮草问题,您想想,秦国自己的军队,粮草供应都得精打细算,一下子多出四十万张嘴,这得消耗多少粮食。

当时的运输条件又不发达,要从秦国本土调运大量粮草过来,那难度可想而知,就算能勉强供应一段时间,也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这四十万赵军,你得派人看管吧,秦国军队虽然战斗力强,但要分出大量兵力,去看着这四十万降卒,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这些赵军要是突然造反,或者趁乱逃跑,那对秦军来说可就是个大麻烦,白起可不想给自己留下这么大的隐患。

从长远来看,这四十万赵军都是赵国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是赵国军队的精锐力量。

如果把他们放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赵国很快就能恢复元气,重新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继续和秦国对抗,这也不是秦国想看到的。

白起想要彻底削弱赵国的根基,让赵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对秦国构成威胁。

那么,坑杀这四十万赵军,就相当于给赵国来了个“釜底抽薪”,让赵国在短期内难以翻身。

这一招虽然狠,但从秦国的长远利益来看,确实能达到重创赵国的目的,要知道当时秦国的目标可是统一天下,只有把赵国彻底打趴下,秦国才能在称霸的道路上走得更顺。

这四十万赵军,就是赵国的家底,把他们消灭,赵国就失去和秦国抗衡的资本。

而且,白起这么做也是为了起到心理威慑的作用,当时战国局势复杂,各国之间互相观望。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消息传出去,就像一颗重磅炸弹,能在其他诸侯国中引起极大的恐慌。

其他国家一看,秦国连四十万降卒都能下得去手,这也太狠了,谁还敢轻易和秦国作对?

这就好比在江湖上立了个威,告诉其他帮派:“我下手可狠了,你们都给我老实点。”

这样一来,秦国在后续的扩张过程中,就能减少一些阻力,其他国家在考虑和秦国对抗的时候,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不过,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这事儿,一直到现在,大家对他的做法还是争议不断。

有人觉得白起太残忍,这四十万降卒,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已经投降,就不应该再赶尽杀绝。

这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而且,这种残忍的做法,也让秦国在其他国家眼中,成了一个残暴的国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但也有人觉得,白起这么做是出于无奈,是从秦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如果不把赵国的有生力量消灭掉,秦国以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麻烦,这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考量,虽然手段狠辣,但也是为了实现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赵国经此一役,那可真是元气大伤,四十万青壮年劳动力没了,对赵国的经济和人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赵国的军事力量被大大削弱,再也没有和秦国正面抗衡的能力,曾经在战国舞台上风光无限的赵国,从此走向衰落。

而秦国这边呢,经过长平之战的胜利,尤其是坑杀赵军这一狠招,大大加速了它称霸天下的步伐。

其他诸侯国看到赵国的下场,都对秦国心生畏惧,不敢轻易和秦国发生冲突。

这使得秦国能够稳步发展,实力也进一步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场战争也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它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也让我们明白,在历史的进程中,有时候为达到某种目的,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选择。

但我们也应该思考,这种选择是否真的是唯一的,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

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来源:历史精彩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