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记者决定亲身体验外卖骑手的工作,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整整一晚的奔波劳碌,最终只赚到了29元。这个故事背后,揭示了外卖行业的艰辛与无奈。
一名记者决定亲身体验外卖骑手的工作,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整整一晚的奔波劳碌,最终只赚到了29元。这个故事背后,揭示了外卖行业的艰辛与无奈。
随着平台补贴大战的持续,网络上不断传出“骑手日入千元”的神话。然而,当记者真正踏入这个行业,亲身体验送外卖的全过程,却发现光鲜表象下的现实截然不同。
近期,各大外卖平台掀起补贴大战,满减优惠、免配送费等活动层出不穷。网络上充斥着骑手日入千元的成功故事,引发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记者决定以兼职骑手的身份,亲身体验外卖行业的工作状况。他注册平台,接受培训,准备好电动车和保温箱,开始了送外卖的旅程。
然而,现实给了他一记重击。经过一整晚的奔波劳碌,这位记者最终只赚到了29元。这个数字与网络上传播的“日入千元”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外卖新手,记者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不熟悉路线导致经常迷路,配送效率大打折扣。
平台系统给出的配送时间非常紧张。“系统给的时间,不闯红灯根本送不完”,这是许多骑手面临的现实困境。
找不到准确地址也是常见问题。有经验的骑手建议:“胆子大一点,找不到的地方就多问。”但如果问了还是记不住路,就可能导致超时。
超时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减少,还可能面临扣款惩罚。每超时一单,可能被扣3-4元,而投诉扣款甚至高达500元。
记者体验发现,外卖行业的收入并不稳定。即使在平台补贴期间,真正能实现高收入的也只是少数极端案例。
多数骑手的日收入通常在100-400元之间(日均30-50单,每单4-8元),这需要工作12-14小时才能实现。
实际配送过程中,各种意外情况都会导致收入减少。餐品撒漏被顾客取消,一单就要扣7.5元。
还有骑手遇到顾客点了退款却照样吃外卖的情况,价值五十多元的订单需要骑手赔偿,只能通过报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外卖配送工作不仅收入不稳定,还伴随着极高的安全风险。为了赶时间,许多骑手不得不超速、闯红灯。
在高温天气下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有骑手在40℃高温下持续工作12小时以上,甚至有人“跑通宵”“换三块电池”。
更令人担忧的是骑手权益保障的缺失。众包骑手占比超过60%,他们大多没有社保等长期保障。
平台为骑手购买的人身意外险,每天只有2.5元的保障额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随着就业形势多样化,越来越多特殊群体加入外卖行业。在深圳华强北,出现了专门的“跑楼阿姨”群体。
这些阿姨帮助外卖员完成配送“最后100米”,每单收费2元。她们与外卖配送员形成一种非正式的楼宇配送“接力”。
大学生也成为暑期外卖骑手的重要组成。一些学生为了实习证明,有人喜欢送外卖的“自由”,也有人只想赚点生活费。
甚至有公职人员下班后兼职送外卖。四川遂宁一位公职人员经过单位批准后,每天下班送外卖三小时,每天能赚100多元。
外卖平台的算法和规则给骑手带来巨大压力。平台系统不断优化,要求配送时间越来越短。
美团公布的数据显示,全量配送订单平均送达时间约34分钟。这个时间压力使得骑手不得不争分夺秒。
超时不仅会影响收入,还会影响骑手的评级和后续派单量。这种机制迫使骑手不断加快速度。
除了时间压力,骑手还要面对各种不可控因素。比如有些小区进不去,定位显示在楼上,顾客电话不接,如果放在楼下被投诉,平台会判未送达。
外卖行业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引发了广泛反思。平台之间的价格战不可能长期持续,政府监管也日趋严格。
2025年5月,五部门已经约谈平台,要求避免“内卷式补贴”。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价格战无赢家,应转向高质量竞争”。
一些平台开始试点取消众包骑手超时扣款,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这些措施有望改善骑手工作环境。
专家建议,对于“跑楼阿姨”这样的零工经济形态,可以采取身份登记与信用管理,推行“跑楼服务者电子注册”制度,让隐形劳务显性化。
同时,平台应建立保障机制,在每单费用中统一计提保险费,为代送者购买覆盖配送全程的意外险。
记者一晚29元的送外卖经历,只是千万骑手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在算法与时间的赛跑中,骑手们付出的是汗水与安全。
随着监管介入与市场理性回归,外卖行业终将从价格战转向服务与效率的竞争。骑手权益保障和商户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关键课题。
来源:象棋张无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