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就“没事了”,但身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因为年龄而自动获得护身符。性传播途径依然是目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社交软件只是一个工具,真正的风险,是对未知的放松警惕。
她67岁,退休多年,身体硬朗,生活讲究,朋友圈照片修得比外孙女都年轻;
她也用社交软件,认识朋友、聊人生,甚至有点“恋爱脑”。
直到一次体检报告出来,女儿忍不住摔门而去:“我说了多少次,社交可以,不安全行为不可以!”
这不是“年轻人才会遇到的事”。艾滋病,早就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反倒是一些中老年人,成了新的感染高发人群。听起来荒唐,其实是现实。
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就“没事了”,但身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因为年龄而自动获得护身符。性传播途径依然是目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社交软件只是一个工具,真正的风险,是对未知的放松警惕。
不少中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社交圈变窄,孤独感增强,开始在网上寻找陪伴,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性健康知识,又羞于谈论,更不愿意主动筛查。
说白了,很多人连“安全套”的使用场景都不清楚,更别提为什么它那么重要了。安全性行为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而是所有年龄段都该遵守的基本健康常识。
别小看“只是网上聊聊天”的社交行为。数据表明,不少中老年人通过社交软件认识新朋友后,线下见面发展关系的比例并不低。问题是,他们往往忽视防护措施,甚至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基本健康状况。
我们不该嘲笑这些长辈“老来恋爱”,也不该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就把他们排除在健康教育之外。反而更应该正视这个群体的健康需求,包括情感、身体以及心理层面的需求。
为什么一些子女会怒斥父母“你怎么还不懂安全”?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和父母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子女从小接受性教育,知道高危行为的后果,而父母那一代人,往往靠“闭口不谈”避开问题。
但问题不会因为沉默就自动消失。反而是在沉默中悄悄滋长,直到某天体检报告中的一行字把所有沉默撕破。那一刻,才发现“无知”才是最危险的风险因子。
我们常说“老年健康”,但往往只关注血压血糖,却很少去谈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情感孤独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更紧密。孤独本身就是一种慢性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
一旦感染,很多中老年人因为羞耻感,不愿意告诉家人,不愿意接受帮助,也不愿意配合后续的健康管理。结果就是心理压力加剧,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这里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很多社区的健康讲座依然羞于谈“性”,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性教育缺失几乎是全民现象。不是他们不重视健康,而是没人教他们怎么去面对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健康观念”:不是光活得久,而是活得明白。包括明白什么是高危性行为,明白如何保护自己,也明白,爱自己并不只是吃好喝好,而是对身体、情感、行为都要负责。
具体该怎么做?建议社区医院、健康中心定期组织中老年健康讲座时加入防艾科普知识,讲得直白一点,不要遮遮掩掩。哪怕是用图示、视频,也比一味回避有效得多。
子女也应当改变态度,不要总是用“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的视角去批评父母,而是用“我来帮你理解”的方式陪伴他们。教父母如何在社交软件上识别风险,怎样建立健康边界。
全社会也需要减少对感染者的标签化。让人难以启齿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别人怎么想我”。一旦贴上“乱”“不检点”的标签,很多感染者就再也不敢开口求助了。
我们需要建立更多“非歧视”的环境,让人可以安心做检查,平等接受信息。不让“羞耻感”成为健康的绊脚石。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管你几岁了,永远都不能放弃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定期体检不仅是查血糖血压,更应该加入传染病筛查,尤其是当你有多个社交接触对象时,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别以为“只有年轻人才会得这种病”,病毒不看年龄、不看性别、不看你用哪款社交软件。它只认“有没有防护”,认“有没有常识”。
说到底,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忽略和冷漠。健康意识的落差,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付出代价的盲区。
有些人觉得,年纪大了就应该“清心寡欲”。但人不是机器,哪怕60岁、70岁了,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这没什么可羞耻的。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如何健康地去实现这种亲密关系。
如果你是中老年人,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请你记住:你的身体不是过去的影子,而是现在的你。你有权利去社交、去恋爱、去体验生活,但你也有责任去保护自己。
如果你是年轻人,不要讥讽父母“都老了还这样”,而是要想一想,你有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这个数字时代的风险?
我们总说“健康中国”,但健康不止于医疗服务,更包括一个社会对健康观念的普及力。每一次公开的谈论,每一次坦诚的交流,都是一次对无知和羞耻的反击。
让我们把“性健康”从角落里搬出来,放到阳光下讲清楚、说明白。哪怕是最私密的事,也值得最公开的尊重。
病毒不可避免,但科学认知是我们每个人的“疫苗”。别等到出事了才后悔,别让沉默成为伤害的帮凶。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朱思丹,赵彬彬.中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现状分析与健康教育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0,36(4):448-451.
2. 王红霞,刘颖.我国中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控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2):154-157.
3. 张莉,任丽娜.社交软件使用与中老年人健康风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22(6):85-92.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