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六七十年代的 “赤脚医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1:12 1

摘要:六七十年代的 “赤脚医生”,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由 “半农半医” 群体构成的基层医疗应急力量。他们身着布衣、脚踩农田,既是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是为乡亲看病的全科医生,用极低的成本撑起了中国农村的初级医疗防线,成为那一代农民看病就医的集体记忆。

原创 奕旧时光 旧梦时光客 福建

六七十年代的 “赤脚医生”,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由 “半农半医” 群体构成的基层医疗应急力量。他们身着布衣、脚踩农田,既是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是为乡亲看病的全科医生,用极低的成本撑起了中国农村的初级医疗防线,成为那一代农民看病就医的集体记忆。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医疗资源呈现极端城乡失衡。1970 年,全国 80% 以上的医院、90% 以上的医护人员集中在城市,农村几乎没有正规医疗机构,仅少数公社有卫生所,且多只有 1-2 名兼职医生,药品极度稀缺,需凭证明购买。

农村人口占全国 80%,但面临小病扛、大病等死的困境。感冒发烧靠喝姜汤、捂汗,骨折靠土郎中接骨,产妇分娩靠接生婆,传染病因无预防和治疗,死亡率极高。

1965 年,主席提出 “六二六指示”,要求解决农村医疗问题,但国家无力为每个村配备正规医生,只能就地取材。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生产队长中选拔有文化、肯奉献的人,经过短期培训后,让他们半农半医,既参加劳动,又为乡亲看病,这就是 “赤脚医生” 的起源。

赤脚医生没有正式编制,不属于国家医护人员,但承担着农村医疗的全链条职责,是典型的 “多面手”。他们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发烧、腹泻、扭伤、皮肤病等,用的多是土办法和廉价药。应对紧急情况,如产妇难产时,用 “土法助产”;遇到外伤出血,用酒精消毒加纱布包扎。

六七十年代开始推广 “牛痘、卡介苗、麻疹疫苗” 等,赤脚医生背着 “冷藏箱”,走村串户为儿童接种,哪怕是偏远山村,也要翻山越岭上门,推动农村疫苗接种率从不足 10% 提升至 1978 年的 60% 以上,彻底消灭了天花。在防控地方病、传染病方面,如在疟疾高发区,赤脚医生会挨家挨户喷洒 “敌敌畏” 灭蚊;在痢疾流行时,宣传喝开水、勤洗手,并为患者发放 “痢特灵”,有效降低了传染病死亡率。

普及基础卫生常识时,他们通过墙报、广播、田间地头宣讲,告诉农民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勤晒被褥防跳蚤”,甚至教妇女产后护理、婴儿喂养。这些现在看似简单的知识,在当时的农村是新鲜事,有效减少了因卫生习惯差导致的疾病。

赤脚医生不脱离农业生产,除了看病,还要和其他农民一样挣工分。农忙时白天种地,晚上为乡亲看病,甚至在田间地头边劳动边待命,村民喊 “看病”,放下锄头就去,是不脱产的医生。

尽管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有限、设备简陋,但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他们的作用无可替代,是中国农村医疗史上的特殊里程碑。在此之前,农村是无医生、无药品、无机构的 “三无” 状态,赤脚医生的出现,让农民小病不用扛、外伤有人治,直接降低了常见病、传染病的死亡率,这其中赤脚医生的预防接种、基础治疗功不可没。

当时培养一名赤脚医生,仅需 3 个月短期培训,无需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医院、配备设备;药品多是廉价西药、自制草药,成本极低。这种低成本、广覆盖的模式,符合当时国家财力有限、资源短缺的现实,用最少的钱,为 8 亿农民提供了最基础的医疗保障,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 “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的典范”。

赤脚医生通过宣讲、示范,将洗手、喝开水、接种疫苗等卫生常识普及到每个村庄,改变了农村不讲卫生、信迷信的旧习惯 。当然,我们也必须客观看到,赤脚医生的局限性源于时代,而非个人,不能用现在的医生标准去评判。

多数赤脚医生仅接受过短期培训,没有系统的医学知识,对疑难杂症、急重症几乎无法处理,甚至会因不懂药理导致用药错误;遇到无法处理的疾病,只能建议农民去城市医院,但多数农民因没钱、没交通,最终还是听天由命。

赤脚医生的药品中,自制草药占比高,缺乏科学的药效验证和剂量标准,部分草药甚至有副作用;即使是西药,也多是过期、变质的,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身体有害。

赤脚医生没有正式编制,不属于国家医护人员,他们的医生身份仅在六七十年代有效。80 年代后,随着中国医疗体系改革,正规医院向农村延伸,赤脚医生逐步被乡村医生取代。部分文化水平低、医疗水平差的赤脚医生,只能重新回到农田种地,成为时代变迁中的过渡群体。

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他们不是专业医生,却承担了医生的责任;他们没有先进设备,却用土办法解决了农民最迫切的看病需求;他们不是正式职工,却用随叫随到的奉献,成为农民最信任的身边人。

他们的存在,既是中国农村医疗从无到有的起点,也反映出六七十年代资源短缺、集体主义至上的时代特征。尽管有局限,但他们用简陋的医疗箱、坚定的脚步,撑起了农村医疗的第一道防线,成为那一代农民心中温暖的集体记忆,也为后来中国农村医疗体系的发展,奠定了最基础的群众基础和实践经验。

奕旧时光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