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邱惠斌、陶佳伟团队Angew:锆掺杂氧化钌催化剂实现1000小时稳定析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0:56 2

摘要:随着全球“双碳”目标推进,氢能作为零碳能源载体,正成为衔接可再生能源与终端应用的关键纽带。而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技术,因能灵活匹配风电、光伏等波动性能源的出力特性,被视作规模化“绿氢”生产的核心路径。

胶束刷 “三重赋能”!锆掺杂氧化钌纳米阵列破解酸性电解水析氧难题

随着全球“双碳”目标推进,氢能作为零碳能源载体,正成为衔接可再生能源与终端应用的关键纽带。而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技术,因能灵活匹配风电、光伏等波动性能源的出力特性,被视作规模化“绿氢”生产的核心路径。

但这条路径上,一直横亘着一个“卡脖子”难题——阳极的析氧反应(OER)。

一、电解水制氢的催化剂困境:铱基太贵,钌基不稳

OER是电解水过程中反应动力学最慢、能耗最高的步骤,尤其在PEM-WE的酸性工况下(强腐蚀、高电位),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要求极为苛刻。

目前行业主流的OER催化剂是铱基材料(如IrO₂) ,它能在酸性环境下保持较好稳定性,但致命问题在于:

成本极高:铱的市场价格约6万美元/公斤,是黄金的数倍;

储量稀少:地壳中铱含量不足10吨/年,根本无法支撑全球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钌基材料(如RuO₂)成为了理想替代选项——它的OER 本征活性比铱基更高,成本仅1万美元/公斤,地壳储量也更丰富。但钌基催化剂有个致命缺陷:在酸性OER中极不稳定。反应过程中,钌很容易被过度氧化成易溶解的RuO₄,导致活性位点快速流失;同时晶格氧会参与反应,加速催化剂结构坍塌,通常几十小时就会失效,远达不到工业要求的“千小时级”稳定标准。

如何让钌基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下“既活性高,又活得久”?上海交通大学邱惠斌、陶佳伟团队、宁波工程学院高瑞芹教授联合攻关,给出了一个漂亮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 10.1002/anie.202512348)。

二、核心突破:胶束刷“精准调控”锆掺杂氧化钌纳米阵列

研究团队选择PFS-b-P2VP 嵌段共聚物胶束刷作为核心调控工具,其作用远不止 “搭建纳米阵列骨架”,而是通过 “载体 - 结构 - 组分” 的协同,为高性能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三大核心支撑:

1.第一重作用:“分子抓手”——实现Ru与Zr的均匀负载

胶束刷的 P2VP 链段富含吡啶基团,这些基团能通过配位作用,像 “分子抓手” 一样精准捕捉 Ru 纳米颗粒(平均直径 3.2 nm)和 Zr⁴+ 离子。这种配位作用不仅能让 Ru 纳米颗粒均匀嵌入胶束刷间隙(间隙距离约 3.5 nm),还能让 Zr⁴+ 离子与未配位的吡啶基团结合,最终形成 “Ru 纳米颗粒 - Zr⁴+” 的均匀复合阵列。

对比传统制备方法(易形成 RuO₂与 ZrO₂的随机混合物),胶束刷的 “分子抓手” 作用从源头解决了 “掺杂不均” 的问题 —— 后续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和能谱(EDS)表征显示,Zr 在 Ru 纳米阵列中均匀分布,为后续 Zr 的原子级掺杂奠定基础(图1)。

2.第二重作用:“结构模板”——诱导交织纳米棒阵列的形成

胶束刷呈 “树状直立结构”,其内部充足的空间能为纳米阵列的生长提供精准模板。在 350℃空气煅烧过程中,胶束刷虽会分解,但残留的碳物种能起到 “结构稳定剂” 作用,避免 Ru 纳米颗粒在氧化过程中团聚;同时,胶束刷的直立导向性,能诱导 RuO₂生长为交织的纳米棒阵列,最终形成 “直立且紧密堆叠” 的 ZrRuO₂纳米阵列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这种纳米阵列完全覆盖钛纤维毡基底,纳米棒之间形成开放通道 —— 既避免了传统粉末催化剂因添加粘结剂导致的活性位点掩埋,又为后续电子传输和电解液扩散提供了结构基础。

3.第三重作用:“掺杂媒介”——促进Zr在RuO₂晶格中的均匀取代

胶束刷对 Ru 和 Zr 的均匀负载,为 “Zr 原子级掺杂进入 RuO₂晶格” 创造了关键条件。煅烧过程中,均匀分布的 Zr⁴+ 离子能顺利取代部分 Ru 位点,形成Zr-OBRI-Ru 桥氧结构,而非形成独立的 ZrO₂相。

X 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了这一点:ZrRuO₂纳米阵列仅出现金红石相 RuO₂的特征峰,无任何 ZrO₂峰;且(110)晶面衍射峰向低角度偏移 0.2°,表明 Zr(原子半径大于 Ru)成功嵌入 RuO₂晶格,导致晶格间距从纯 RuO₂的 0.32 nm 扩大至 0.35 nm。这种原子级掺杂正是提升钌基催化剂稳定性的核心 ——Zr 的亲氧特性能增强晶格氧稳定性,同时调控 Ru 的电子结构。

图1. ZrRuO₂纳米阵列制备流程与结构表征。a)胶束刷模板法制备示意图;b)Ru 纳米颗粒阵列的 SEM 图像(插图为 TEM 图);c)ZrRuO₂纳米阵列的 SEM 图像;d)ZrRuO₂纳米阵列的高倍 SEM 与 TEM 图;e)高分辨率 HAADF-STEM 图(显示 0.35 nm 的(110)晶面间距);f)元素分布 mappings 与线扫描图(证明 Zr 均匀掺杂);g)XRD 精修结果(确认 Zr 成功融入 RuO₂晶格)

三、性能“开挂”:活性、稳定性双突破

制备出的ZrRuO₂纳米阵列,在酸性OER和PEM-WE器件中,性能直接“碾压”传统催化剂——我们用数据说话:

1.酸性OER活性:甩商业RuO₂几条街(图2)

在0.5 M H₂SO₄电解液中(三电极体系):

- 过电位:10 mA cm⁻²电流下,过电位仅170 mV,比商业RuO₂(370 mV)低200 mV,比未掺杂的RuO₂纳米阵列(240 mV)也低70 mV;

- 反应动力学:塔菲尔斜率仅37.6 mV dec⁻¹,是所有测试样品中最小的,意味着反应“启动快、阻力小”;

- 质量活性:1.48 V(vs RHE)下,质量活性达3161 A g⁻¹Ru,是商业RuO₂的263倍!

图2. 酸性 OER 性能对比。a)极化曲线(ZrRuO₂纳米阵列过电位最低);b)塔菲尔斜率(37.6 mV dec⁻¹,反应动力学最快);c)质量活性(3161 A g⁻¹Ru,是商业 RuO₂的 263 倍);d)双电层电容(反映活性位点数量,ZrRuO₂纳米阵列最高);e)与已报道 Ru 基催化剂的性能对比(红色点为该工作,综合性能最优)

2.稳定性:实现“千小时级”耐用性

这是最关键的突破:

- 三电极稳定性:10 mA cm⁻²下连续运行400小时,电位几乎无衰减(仅1 mV下降),而商业RuO₂10小时就失效,未掺杂的RuO₂纳米阵列30小时失效;

- PEM-WE器件稳定性:组装成电解池(阳极ZrRuO₂纳米阵列,阴极Pt/C),在80℃、1.2 A cm⁻²工业级电流下,连续运行1000小时,降解率仅26 μV h⁻¹,而ZrRuO₂粉末催化剂260小时后电压就明显上升(图3)。

更直观的是“溶出量”对比:400小时反应后,电解液中仅检测到8.22 ppb的Ru和1.17 ppb的Zr;而未掺杂的RuO₂纳米阵列,20小时就溶出1300 ppb的Ru——这说明Zr掺杂确实能有效抑制Ru的溶解。

图 3. PEM-WE 电压损失分析与结构优势

四、背后的“黑科技”:Zr掺杂+纳米阵列的协同机理

为什么ZrRuO₂纳米阵列能有这么好的性能?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和DFT计算,揭开了背后的“协同密码”:

1. Zr掺杂:给RuO₂“上双保险”

Zr是典型的“亲氧元素”,它的加入会带来两个关键变化:

- 稳定晶格氧:Zr-O键的结合能(ICOHP=-0.19)远强于Ru-O键(ICOHP=-0.04),能牢牢“锁住”晶格氧,避免其参与OER反应(减少结构坍塌);同时ZrRuO₂的晶格氧损失能(4.00 eV)比纯RuO₂(3.76 eV)高,进一步抑制氧流失;

- 优化电子结构:Zr会“抢走”Ru的部分电子,让Ru位点处于“缺电子状态”——这种状态能增强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同时加速水分子分解成*OH中间体(水分解能从0.48 eV降至0.22 eV),直接提升OER活性。

图4. 电子结构与反应机理分析。a)Ru 的分态密度图(Zr 掺杂使 Ru d 带中心上移,增强水分子吸附);b)电荷密度差图(Zr 周围电荷重排,使 Ru 呈缺电子状态);c)AEM 路径吉布斯自由能(ZrRuO₂的电势决定步能垒更低);g-h)COHP 分析(Zr-O 键结合能更强,稳定晶格氧);i)晶格氧损失能(ZrRuO₂更高,抑制氧流失)

2.纳米阵列结构:解决“传输瓶颈”

传统粉末催化剂需要粘结剂,且颗粒堆积会导致电子传输慢、电解液扩散难;而直立的纳米阵列:

- 电子能直接通过阵列传导到基底,电荷转移电阻大幅降低;

- 交织的纳米棒形成“通道”,电解液能快速扩散到活性位点,生成的氧气也能及时排出,减少“气泡阻碍”。

简单来说:Zr掺杂负责“提升 intrinsic 活性和稳定性”,纳米阵列负责“消除传输阻力”,两者协同让整体性能实现1+1>2。

五、产业价值:推动PEM-WE规模化落地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止于发表一篇顶级论文,更在于为PEM-WE的工业化扫清了关键障碍:

1. 降成本:用钌基材料替代铱基,催化剂成本直接降低80%以上,且Zr的加入不增加额外成本;

2. 提效率:PEM-WE器件在1 A cm⁻²下的电压仅1.63 V,比商业RuO₂催化剂(2.45 V)低0.82 V,长期运行能耗大幅降低;

3. 达标准:千小时级的稳定性完全满足工业制氢的连续运行要求,且催化剂负载量仅0.11 mgRu cm⁻²,进一步控制成本。

未来,这种“胶束刷导向制备掺杂纳米阵列”的方法,还可推广到其他电催化反应(如氨合成、塑料回收),为设计高性能催化剂提供了新范式。

总结

从“铱基太贵、钌基不稳”的困境,到“Zr掺杂+纳米阵列”的突破,这项研究用精准的材料设计思路,为酸性电解水制氢提供了“低成本、高稳定”的催化剂解决方案。

随着这类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离“绿氢平价”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用风电、光伏发的电,通过这种高效电解水技术制出的“绿氢”,就能广泛用于钢铁、化工、交通等领域,真正实现“零碳能源闭环”。

该工作以“Micellar Brush-Directed Oxophilic Zr-Doped RuO2 Nanoarrays for Durable Acidic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为题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 10.1002/anie.202512348)。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理研究员陶佳伟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邱惠斌教授、方彬博士、宁波工程学院的高瑞芹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的经费资助,特此感谢。

邱惠斌教授课题组长期招聘博士后,主要合作方向包括:嵌段共聚物合成与自组装;多功能纳米阵列及其在催化、能源、传感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弯曲稠环芳烃的合成与自组装。全力支持申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人才项目,获得资助后年薪三十万以上(课题组已有十余人次获得资助)。此外,热诚欢迎优秀研究生来课题组交流合作,主要合作方向为嵌段共聚物合成与自组装、表面活性自组装、响应性动态纳米阵列等。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克莱德河听风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