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港,一颗西江流域的璀璨明珠!它坐拥全广西最大平原、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毗邻粤港澳,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首次将广西纳入中央版图的首府,代表了广西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起点,是广西少有的高光时刻!
贵港,一颗西江流域的璀璨明珠!它坐拥全广西最大平原、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毗邻粤港澳,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首次将广西纳入中央版图的首府,代表了广西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起点,是广西少有的高光时刻!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首次将广西纳入中央版图的首府就位于现在的贵港市!
作为广西最古老的城市,它的经济总量长期在广西排前列、户籍人口500多万的大市,却没有一所本科院校,而且是全广西唯一没有本科院校的地级市,这与她的城市地位是极其不配的!难道贵港真的是“捡”来的吗?“会哭的娃有奶喝”虽然是一种通俗的比喻,但确实点出了教育资源分配中“争取”的重要性。
新哥主政贵港时就规划建设的“广西工业学院”,早就建设好了,还没得到批准招生!
不过,贵港没有本科院校的原因是多方面、历史性的,我们今天来聊聊这个问题!
1. 历史与行政变迁:“起步晚,底子薄”
· 地级市成立时间晚:贵港作为独立的地级市成立于1996年,相较于广西其他老牌城市(如南宁、桂林、柳州),其城市级格和规划建设起步较晚。高等教育院校的设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布局,贵港在起步阶段就落后了。
· 历史归属问题:在成立地级市之前,贵港(县级市)长期属于玉林地区(玉林专区)。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资源(如果有)自然会优先集中在当时的地区行署所在地玉林,而不是下辖的贵县/县级贵港市。
2. 经济与产业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曾经的产业定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贵港的产业以农业、水泥、建材、糖纸等传统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对高端本科人才的需求相对不那么密集,更多需要的是职业技术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建设本科院校的迫切性。
· 财政支持能力:创办和维持一所本科院校需要巨大的、持续的财政投入。在早期发展阶段,贵港的财政收入可能更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能力相对有限。
贵港,曾经媲美广州的岭南大都市!
3. 广西高教布局与竞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 资源高度集中:广西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本科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首府南宁和传统科教中心桂林(拥有广西大学、广西师大等众多高校)。柳州作为工业重镇,也有广西科大等高校。这些城市已经形成了强大的高等教育集群,吸引了绝大部分的师资、生源和资金。
曾经仅次于重庆的“大西南工业重镇”、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柳州
· “哭”的资本和声音:网友说的“会哭的娃有奶喝”有一定道理。但“哭”也需要资本和音量。南宁、桂林、柳州作为区内的政治、文化、经济、工业中心,其战略地位本身就决定了它们在争取资源时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更充分的理由(例如,服务首府功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支撑工业发展等)。贵港作为后发城市,声音相对较弱,在资源竞争中不占优势。
广西首府:南宁
4. 现实努力与转机:“正在路上”
值得强调的是,贵港市政府和人民非常清楚这个问题,并且一直在努力改变现状。网友的讨论本身也是一种“哭”和呼吁。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转机:
· 广西工业学院(贵港工业大学):这是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它的设立打破了贵港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
位于贵港西江职业教育园区的广西工业学院
· 引进高校分校或研究院:贵港正在积极尝试引进区内外知名高校到贵港设立分校或产业研究院。这是一种更为快捷的“借鸡生蛋”模式,可以利用知名高校的资源快速提升本地的高教水平和科研能力。
· 高职院校的坚实基础:贵港拥有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这些院校是未来升格为职业本科(职业技术大学)的潜在基础。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这或许是贵港实现“本科梦”的一条重要路径。
总而言之,贵港没有本科院校是历史沿革、行政变迁、经济基础、区域竞争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网友所说的“会哭的娃有奶喝”揭示了资源分配中“主动争取”的重要性,但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历史机遇的角逐。
如今,贵港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并正在通过自建民办本科、争取公办院校、引进高校资源、夯实高职基础等多种方式奋力追赶。打破高等教育的空白并非一夕之功,但改变的种子已经播下。假以时日和持续的努力,贵港“本科院校之困”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来源:华夏儿女们的会客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