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王登峰.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实践[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 1-14.许燕. 情绪调节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J]. 中国心理学报, 2018, 50(3): 305-317.赵静, 李红.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王登峰.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实践[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 1-14.
许燕. 情绪调节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J]. 中国心理学报, 2018, 50(3): 305-317.
赵静, 李红.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理论与实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 28(4): 467-473.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工作中被上司批评,回家后发现孩子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或者只是下班路上堵车半小时,心情就彻底崩溃了?
**情绪崩溃并非矫情,而是一种心理负荷超载的信号。**近年来,心理学界发现,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正在下降,尤其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那么,当情绪濒临失控时,我们该如何自救?本篇文章将介绍3个科学验证有效的“心理急救包”,帮助你快速恢复理智,避免情绪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情绪的产生,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
心理学上的“认知重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学会调整自己对事件的理解方式。举个例子:
原有认知:“领导批评我,是因为我能力不行。”认知重构:“领导批评我,是希望我改进,这说明他对我有期待。”研究表明,认知重构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在一项针对2000多名职场人士的调查中,掌握认知重构技巧的人,比不会使用的人情绪稳定性提高了近40%(数据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如何练习认知重构?
写下你的消极想法,然后问自己:“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寻找证据——这个想法真的100%正确吗?有没有相反的例子?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是你的朋友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安慰他?情绪不仅存在于大脑,也深深嵌入我们的身体之中。
当你焦虑、愤怒或悲伤时,你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如果此时你能调整身体状态,大脑也会随之调整情绪。
科学有效的躯体调节方法:
深呼吸法:缓慢吸气5秒,屏住3秒,然后缓慢呼气7秒,重复5次。这样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帮助身体恢复平静。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逐步紧绷并放松全身肌肉,每个部位维持5秒。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治疗中,能有效降低紧张感。冷水刺激:用冷水洗脸或用冰凉的毛巾敷在后颈部,这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迅速降低焦虑(数据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当情绪极度激动时,最忌讳的就是立即做决定或回应他人。
很多冲动行为,比如争吵、辞职、摔手机,都是在高度情绪化的状态下发生的。如果能在情绪爆发之前给自己设置一个缓冲区,很多后悔的决定都可以被避免。
如何进行情绪隔离?
“10分钟冷静法”:如果你想要回怼对方、发脾气或做出冲动决定,强迫自己等10分钟。这短短的时间,足以让你的理智重新上线。写下情绪日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研究发现,书写能帮助大脑更理性地处理情绪。物理隔离:如果环境让你更加焦虑,换个地方待一会,比如去阳台深呼吸,或者走到楼下散步5分钟,都会有帮助。在未来,心理健康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比如,已经有一些智能手环可以监测你的心率和皮肤电反应,以判断你的情绪状态,并在你焦虑时提醒你进行呼吸训练。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校开始引入心理健康课程,帮助人们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心理健康不再是“情绪化”的话题,而是和身体健康一样需要被重视和管理的领域。
**如果你经常感到情绪崩溃,不妨尝试本文介绍的3种心理急救法。**它们不需要昂贵的心理咨询,也不复杂,但却可以在关键时刻帮你稳住情绪,做出更理智的决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简单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