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入朝防空第一仗:惨烈一战,3个高炮连几乎在48小时内拼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09:50 1

摘要:“1950年11月6日23点30分,老王,听声浪又近了,明天肯定还得挨炸,你那门炮可得顶住!”夜色浓得像泼开的墨汁,仓库外的寒风裹着朝鲜山谷特有的腥甜硝烟味,指导员压低了嗓子。

“1950年11月6日23点30分,老王,听声浪又近了,明天肯定还得挨炸,你那门炮可得顶住!”夜色浓得像泼开的墨汁,仓库外的寒风裹着朝鲜山谷特有的腥甜硝烟味,指导员压低了嗓子。

云山西北五公里的这处临时阵地原本是一片玉米地,三天前刚被挖出粗糙炮位。高炮团团长王思谦摸着结霜的炮管,心里盘算着引信表的刻度——再晚一秒,敌机就会钻回云层。

三十九军拿下云山不过二十四小时。首战得手,本以为可以歇口气,谁料美空军第二天清晨就扑了过来。“第一批是四架P-51,扫描式俯冲,明显是试探。”观察员报告时带着几分憋闷。

此前北京内线电报让指战员们心里有谱:苏联空军要两个月后才能接棒,志愿军暂时只能靠地面火力撑伞。话虽沉重,可枪已上膛,走得掉吗?

高炮团原属东北防空司令部,装备大多是抗战末期缴获的日式九六式七十五毫米炮,两年前翻修过,但射速、射高对付螺旋桨机尚可,对喷气机却相当吃力。

调往三十九军的那天,团部只带了六十四门炮。山路崎岖,牵引车卡在石窝里,战士们干脆人拉肩扛。有人半开玩笑:“这趟比长征还难。”一句话逗起一阵苦笑,却没人停下。

云山北侧是丘陵地带,视野有限。王思谦把两个连摊在村口高地,把另一个连藏在河湾。阵地呈不规则“品”字,方便交叉火力。夜幕一落,全团熄灯,饮水靠雪,主食是半冷的炒面。

11月7日天未亮,警戒哨传回情报:空中马达声由小变大,方向在西南。美机通常成对掩护,这回却连队出动,显然是冲着志愿军首战胜利来的。

指挥所里没有慌乱,炮手们摁亮刻表。此前实弹校射只能靠纸板靶,谁也没真跟美机过招。单枪匹马硬怼?不行,得想别的路子。

副营长赵世杰忽然想起在苏北剿匪时用过的“笼罩式提前射击”,立即向王思谦建议:掐定1800米高度,引信调四秒短延时,抢在敌机俯冲前封锁空域。

“炸不到就自己挨炸!可以试,炮位再向前推五十米,缩小误差。”王思谦同意得干脆。于是不到五分钟,三号连火线前移,炮闩“咔嚓”一声上膛,紧跟着第一排弹幕升空。

首轮弹幕拉出白色碎云,P-51被迫拉高。第三门炮刚好捕住目标,机腹火光一闪,螺旋桨顿失动力。那架飞机抽搐着砸进枯草坡,瞬间火球腾起。观察员激动得嗓音走调:“命中了,掉了一架!”

美机余下三架再不恋战,甩出几发航弹便仓惶北窜。胜负只在五分钟,却让阵地暴露无遗。石块、泥草混着木桩散落一地,有人耳膜被震穿,匆匆塞了雪也顾不上包扎。

必须换地方。当天夜里,官兵冒着零下二十度的风,将剩余四十余门炮向北拖行七公里。没有灯,靠摸索;没有路,猛撬雪板。凌晨,简陋新阵地铺开。

11月8日8时许,山谷突然低沉轰鸣。先到的是F-80喷气战斗机,随后是来自“菲律宾海”号航母的F4U海盗式。六十多架飞机在云山上空轮番轰炸扫射,火箭弹把稀疏松林削成光杆。

这回轮到志愿军硬撑。固定提前射击法仍管用,却挡不住密集火力。十点二十,一号阵地两门炮被火箭弹直接点燃,炮手与炮同毁。空气里弥漫着焦木与焦肉的混合味。

第三波空袭持续到午后。弹药堆已起火,工兵拼命往外拖箱子,箱体滚下山坡炸成烟柱。弹药手顾不上烫伤,只要还能拉引信就往膛里塞。

15点15分,阵地上只剩最后一门炮可动。王思谦亲自操纵,连射六弹,将一架F4U尾翼打裂,敌机濒危逃向海岸。当最后一发炮弹推出膛线,炮闩卡死,再无法闭锁。

48小时里,三个高炮连阵亡或重伤近两百人,尚能动的炮仅剩一门,炮管也因超温呈暗红。数字冰冷,每个数字却都对应活生生的面孔——有人还带着未拆的干粮袋,有人的战友连姓氏都来不及记。

但美空军并不好受。《第五航空队战报》记录:云山上空出现“前所未见的预设炮幕”,1架确认被击落,11架重伤返场,另有若干航弹仓被迫弃投。

这场小规模防空战让麦克阿瑟意识到:志愿军即使没有战机,也能依靠地面火力制造高昂代价。几天后,苏联第64战斗机航空军提前跨过鸭绿江,MiG-15很快出现在清川江以南。

而对三十九军来说,高炮团几乎打光却守住部队安全,这成绩无需豪言。一位炮长日记里留下短短一句:“死人多,炮还在。”字迹像铁钉,寒风里仍看得清楚。

美方事后急调更多护航机掩护换防,但想重演云山式低空扫射时,志愿军高炮部队已带着苏制新炮悄悄布局在清川江畔。

云山防空第一仗既残酷也直接,告诉世界:即便装备落后,只要战术对路、意志如铁,天空霸权也会折翼。一场48小时的硬碰,三连几尽,换来敌机不敢再贴地嚣张,这代价太沉,却分毫都值得铭记。

来源:好玩的国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