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经济学家们拿着黑板推导"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规模经济"的完美公式时,他们选择性遗忘了那些被鲜血浸透的历史账簿。在这套光鲜理论的背面,赫然写着两个沾满血污的大字——殖民。
当经济学家们拿着黑板推导"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规模经济"的完美公式时,他们选择性遗忘了那些被鲜血浸透的历史账簿。在这套光鲜理论的背面,赫然写着两个沾满血污的大字——殖民。
英国议会的土地确权法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头皮悬赏令,在历史档案里不过相隔数页。18世纪的圈地运动将英国自耕农变成无产者的同时,皇家海军的炮舰正在印度洋上为东印度公司护航。这种内外联动的转移支付,构建了西方农业现代化的初始条件:本土50%的农民被驱赶,殖民地2.5亿公顷土地被掠夺,造就了日不落帝国"七万人经营三千万公顷耕地"的农业神话。
这种特殊的时空压缩发展模式,在今天的学术论文里被抽象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美丽童话。但翻开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档案,1637年佩科特战争导致原住民死亡率高达85%;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原住民在75年间被灭绝。正是这些血色数据,支撑起了新大陆农场主"人均300公顷"的规模经济奇迹。
日本农地法实施70年后,户均耕地面积仅从0.8公顷扩大到2.3公顷。韩国农协统计显示,兼业农民占比常年维持在65%以上。台湾地区的水稻田细碎化程度甚至超过大陆。这些完成土地私有化数十年的经济体,用铁的事实击碎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幻想。
在东京郊外的多摩川沿岸,72岁的酒井老人清晨打理完30公亩菜地,8点准时到丰田工厂上班。这种"半农半工"的生存状态,恰恰印证了东亚社会在有限土地上的智慧选择。当资本逻辑遭遇人地关系红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终究拗不过地理现实这只看得见的脚。
2023年美国农业补贴预算高达270亿美元,平均每个农场主获得6.2万美元政府补助。爱荷华州的转基因玉米田里,每公顷作物享受着比非洲小农全年收入还高的财政输血。这种"社会主义农场+资本主义市场"的杂交模式,彻底解构了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神话。
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机械化大农场主一边领取出口补贴,一边抱怨中国农产品倾销。这种黑色幽默折射出现代农业的深层悖论:当全球化撕去市场经济的道德面纱,暴露出的是国家暴力与资本权力的共谋结构。
历史从不承认假设,但现实的答卷已经足够清晰。当某些学者还在用19世纪的殖民经验指导21世纪的乡村振兴时,6000万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正在用无人机播种、用直播带货、用合作社创新,在黄土地上演着不同于任何教科书的现代化叙事。这场没有殖民原罪的农业革命,终将书写属于东方的答案。
来源:劉言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