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里的笑声藏着上海百年密码,如今却难寻年轻听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09:00 2

摘要:弄堂里的竹椅还没晒透太阳,收音机里突然飘出一句"朋友,侬好呀",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顿挫感。老上海人一听就知道,这是独脚戏的开场。作为上海非遗里的"活化石",这种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艺术,曾是石库门里最热闹的背景音。可现在问起80后、90后上海小囡,十有八九会

弄堂里的竹椅还没晒透太阳,收音机里突然飘出一句"朋友,侬好呀",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顿挫感。老上海人一听就知道,这是独脚戏的开场。作为上海非遗里的"活化石",这种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艺术,曾是石库门里最热闹的背景音。可现在问起80后、90后上海小囡,十有八九会挠头:"独脚戏?是一个人演的戏吗?"

从"家家听滑稽"到"年轻人陌生",独脚戏经历了什么?

1920年前后,上海霞飞路(今淮海路)的戏园子里,姚慕双、周柏春这对"滑稽双子星"第一次把街头巷尾的市井笑料搬上舞台。没有复杂布景,两人一桌一椅,用"说学做唱"四功演绎众生相:小贩的吆喝、洋行职员的洋泾浜英语、婆媳间的家长里短,全被揉进《学英语》《七十二家房客》这些经典段子里。

那时的上海,收音机里最火的不是戏曲,而是独脚戏的录音。"姚周档"的《一贯道》能让里弄里的爷叔阿婆边听边拍大腿,毛猛达、陈国庆的《方言误》能让年轻人在工厂宿舍里笑出眼泪。上世纪80年代,独脚戏还登上过央视春晚,全国观众都知道"上海有群会讲笑话的滑稽演员"。

可现在走进上海的滑稽剧团,台下坐着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观众。28岁的上海姑娘小徐说:"我奶奶总说'以前听独脚戏比看电影还时髦',但我连哪里能看到现场演出都不知道。"剧团的年轻演员也坦言,现在排新戏,既要考虑老观众的怀旧情结,又要琢磨怎么让年轻人坐得住,"就像用老面发酵新馒头,难的是那个'度'。"

不是"不好笑了",是笑声的土壤变了

有人说,独脚戏的式微是因为"不好笑了"。但只要听过周柏春那句"侬英语讲得比洋泾浜还浜",或是毛猛达模仿的上海出租车司机"差头经",就知道这种艺术的幽默细胞从未失效。真正变化的,是笑声生长的土壤。

老独脚戏的段子里,藏着上海的城市记忆:提篮桥的硝皮味、十六铺的码头声、弄堂里"煤球炉烧开了"的呼喊。这些细节能让经历过的人会心一笑,但对从小逛商场、刷手机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就像听"上一辈的故事"。就像《学英语》里"how do you do"被错念成"好肚油肚",在英语普及的今天,这种笑点需要额外的"时代注解"。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笑声有了太多选择。刷15秒的短视频能笑,看情景喜剧能笑,连聊天时的表情包都能让人捧腹。独脚戏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听"铺陈-抖包袱"的节奏,似乎和快节奏的生活有点"不合拍"。上海滑稽剧团曾做过一次调查,超过60%的年轻人表示"愿意尝试,但不知道从哪部看起"。

当老艺术遇上新舞台,独脚戏在找"年轻朋友"

不过,石库门的笑声并没有真的消失。在B站上,有人把姚慕双、周柏春的经典段子剪成"怀旧向混剪",弹幕里满是"爷爷当年天天听这个""原来这就是独脚戏,好有味道";剧团的年轻演员开始在直播间里演片段,用"沪语+普通话"的混搭方式讲新段子,比如"外卖小哥遇上老上海爷叔"的对话,单条视频能有几十万播放。

65岁的滑稽戏演员王汝刚还在带徒弟,他常说:"独脚戏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得跟着上海的街景一起变。"现在的新段子里,有陆家嘴白领的"996吐槽",有垃圾分类时的"邻里趣事",甚至还有年轻人熟悉的"奶茶梗"。上个月,剧团在新天地的小剧场做实验演出,把观众席改成"咖啡座",演员在观众中间边走边演,竟然吸引了不少年轻白领买票来看。

其实老上海人都知道,独脚戏的魂从来不是"搞笑",而是"懂生活"。就像石库门的天井里,既能看到晾着的蓝布衫,也能看到年轻人的共享单车;独脚戏的舞台上,既要有"老底子"的韵味,也该有新上海的烟火气。或许再过几年,当00后们开始怀念"小时候听的沪语段子",会突然发现:原来独脚戏一直都在,就藏在城市的笑声里。

那些关于上海的记忆,从来不止于弄堂里的红砖黛瓦。当独脚戏的弦子再次响起,既是在和过去的时光打招呼,也是在问现在的上海:"侬,还愿意听我讲个故事吗?"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