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科学家正通过系统生物学破解植物与微生物的“分子密语”。代谢模型如同农业的“数字地图”,揭示作物如何与微生物合作或对抗,为抗病增产、减少化肥依赖提供新思路。这场微观世界的革命,能否成为可持续农业的关键?
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科学家正通过系统生物学破解植物与微生物的“分子密语”。代谢模型如同农业的“数字地图”,揭示作物如何与微生物合作或对抗,为抗病增产、减少化肥依赖提供新思路。这场微观世界的革命,能否成为可持续农业的关键?
植物并非孤立生长,它们的根系与叶片上栖息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既有助其吸收养分的“盟友”,也有引发疾病的“敌人”。传统研究多聚焦单一基因或分子,却难以解释复杂的群体互动。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可减少化肥使用,但具体机制一直成谜;病原菌如何劫持植物营养导致病害,亦缺乏系统性认知。
系统生物学通过整合基因组、代谢组等海量数据,构建“代谢模型”,模拟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动网络。这如同为农业生态系统绘制了一张动态地图,科学家可预测不同条件下作物与微生物的行为,甚至设计“理想微生物组”优化农业产出。
代谢模型
大豆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可替代化肥,但这一过程消耗大量植物碳资源,导致产量损失。2023年的一项代谢模型研究揭示,固氮成本高达每克氮消耗4.13克碳,并量化了共生对产量的影响。模型预测,优化根瘤菌代谢路径可减少碳消耗,为设计“高效固氮水稻”提供方向。
番茄晚疫病由病原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 引发,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代谢模型模拟发现,病原菌在感染后期依赖从番茄组织中“掠夺”氨基酸生存。通过基因编辑阻断其营养获取路径,或开发靶向抑制剂,可有效遏制病害蔓延。
植物叶片上的微生物群落看似杂乱,实则遵循“代谢互补”原则。2023年,科学家利用224种叶片细菌的代谢模型,预测其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成功设计出促进植物生长的合成菌群。未来,定制化微生物组或将成为“生物农药”新形态。
植物-微生物互作新视角
尽管前景广阔,代谢模型仍面临三大挑战:
数据黑洞:植物细胞分区复杂,多器官代谢数据获取困难;动态模拟:微生物与植物互动随环境实时变化,模型需兼顾时空维度;技术转化:实验室预测如何匹配田间复杂环境?突破正在发生:
预测:提前预判病害爆发或营养缺乏风险;设计:定制抗逆作物品种与功能微生物组;优化:减少化肥农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诺贝尔奖得主詹妮弗·杜德娜曾预言:“生物学将进入可编程时代。”在系统生物学的推动下,农业正从“经验种植”迈向“数字种植”。当科学家读懂植物与微生物的每一句“密语”,绿色革命的下一章,或将由代码与数据共同书写。
结语:
微观世界的奥秘,蕴藏着解决宏观危机的钥匙。系统生物学不仅是科学的飞跃,更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深刻诠释——唯有理解自然,方能与之和谐共生。
文章整理自:植物与微生物的“秘密对话”:系统生物学如何改写农业未来?
作者:Clara Blonde, Amélie Caddeo 等 | 期刊:New Phytologist (2025) | DOI: 10.1111/nph.70063
来源:农科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