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手机银行里刚刚到账的1318元养老金,老张的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半晌。这笔钱在二十年前足够全家大鱼大肉吃半个月,如今却连给住院的老父亲买三盒进口降压药都不够。当工龄化作账户里冰冷的数字,我们这代人究竟在为谁养老?
看着手机银行里刚刚到账的1318元养老金,老张的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半晌。这笔钱在二十年前足够全家大鱼大肉吃半个月,如今却连给住院的老父亲买三盒进口降压药都不够。当工龄化作账户里冰冷的数字,我们这代人究竟在为谁养老?
隔壁李婶上个月刚办了退休手续,拿着计算器把30年工龄折算成每月1124元养老金时,她苦笑着对我说:“当年进厂时领导说‘好好干,老了国家养你’,现在倒成了‘好好攒,老了自个养自个’。”这话听着扎心,可看看菜市场里每斤涨到18块的肋排、社区卫生站排到大门外的挂号队伍,谁又敢说这不是大实话?
存款能撑多久的体面? 我翻出压箱底的存折,25万存款在五年前还够给儿子凑个婚房首付,现在连郊区楼盘的车位都买不起。更别提亲家见面时那句“两个孩子结婚总不能租房住”,硬是逼着我们把养老钱掏空了大半。都说养儿防老,可眼看着孩子背着30年房贷的脸比我们当年下岗时还愁,这话谁还说得出口?
上个月社区搞养老政策宣讲会,穿着西装的小年轻拿着文件反复强调“个人养老金账户优势”。坐我前排的王大哥突然站起来吼了句:“我每个月从工资扣的8%不是养老金?现在又要我自己存钱养老,合着以前的承诺都喂狗了?”全场哄堂大笑,可笑着笑着就有人抹起了眼泪。原来我们这代人,既是最后一批相信“国家养老”的傻子,又是第一批被逼成“自救专家”的试验品。
最近刷头条总看到年轻人讨论“35岁失业危机”,我倒觉得该让他们看看我们这群“55岁养老危机”的现场直播。昨天刷到一组数据心里直发凉——2025年《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显示,企业职工月均养老金仅为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3%,而世界银行建议的养老替代率最低标准是55%[注1]。当存款成为养老的主力军,一场大病、一次装修、甚至儿女的婚礼都能让晚年生活瞬间崩盘。
更荒诞的是,我们甚至不敢生病。 上周陪老伴去三甲医院看膝盖,专家号要抢、进口药不报销、护工一天收费300块。看着电梯里贴的“养老社区入住标准”,首付80万+每月6000服务费的价目表,老伴嘟囔着“还是早点死了痛快”,我赶紧捂住她的嘴,手却控制不住地发抖。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养老金不够,为什么不去打工?”这话我儿子也说过。可上有卧床的老父亲要照顾,下有等着抱孙子的亲家催得紧,更别说过了50岁连超市理货员都嫌我们手脚慢。我们这代人啊,年轻时给国家交足了养老钱,临老了倒活成了儿女的拖累。
写完这些字的时候,老伴正戴着老花镜研究“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我望着窗台上那盆养了十年的君子兰突然想通了一件事—— 与其纠结养老金够不够花,不如想想怎么让剩下的日子活出点人样。 存款会贬值,政策会变化,但每天晨练时和老伙计们吹牛的快乐、周末给孙子烤饼干时的笑声,这些才是钱买不到的养老底气。
你在为养老做什么准备?是咬牙多存钱,还是干脆“躺平”顺其自然?
[注] 数据综合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202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及《经济参考报》2025年3月18日刊发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来源:社保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