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身智能是一种颠覆了传统“大脑中心论”的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范式。其核心观点是:智能并非源于孤立大脑的抽象计算,而是产生于拥有物理身体的智能体(agent)与真实环境持续的、动态的感知-运动交互过程之中。 简言之,身体不是智能的容器,而是智能的构成部分;思考离不
具身智能是一种颠覆了传统“大脑中心论”的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范式。其核心观点是:智能并非源于孤立大脑的抽象计算,而是产生于拥有物理身体的智能体(agent)与真实环境持续的、动态的感知-运动交互过程之中。 简言之,身体不是智能的容器,而是智能的构成部分;思考离不开行动。
具身智能的思想根植于多个学科的交叉地带,主要有三个来源:
1、现象学哲学: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其著作《知觉现象学》中强调,身体是人类感知和经验世界的首要媒介,我们通过身体“在世界中存在”,而非将身体作为一个被观察的客观对象。
2、认知科学: 20世纪90年代,以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等人为代表的认知科学家提出了“生成认知”(Enactivism)理论,直接挑战了将大脑比作计算机的认知主义。他们认为,认知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耦合”(coupling)行动而“生成”(enact)的。
3、机器人学:MIT教授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在机器人领域发起了革命。他批判了传统的“感知-规划-行动”AI模型,提出了“包容体系结构”(Subsumption Architecture),主张智能可以“无须表征”(Intelligence without representation)地从底层的感知-运动循环中涌现出来。
推荐文献:
Merleau-Ponty, M. (1945).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知觉现象学).
Varela, F. J., Thompson, E., & Rosch, E. (1991).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具身之心: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
Brooks, R. A. (1991). Intelligence without represent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具身智能的研究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浪潮。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哲学或认知科学的概念,而是成为了AI技术落地物理世界、从“数字智能”走向“物理智能”的关键路径。
具身智能理论为新闻传播学提供了一个超越“内容中心论”的全新分析框架,将研究焦点从抽象的信息转移到可感知的、具身的媒介体验上。其联系主要体现在:
重塑人机交互(HCI)与用户体验(UX)研究: 它解释了为何触屏、体感、语音等交互方式比传统的键鼠更直观。媒介研究不再仅仅是分析屏幕上的符号,而是要分析用户如何通过触觉、听觉、空间感知等身体行为与媒介环境进行互动。为沉浸式媒介(VR/AR)提供理论支撑:VR新闻、虚拟社交等为何能产生强烈的“在场感”和“沉浸感”?具身智能理论认为,这是因为虚拟环境成功地模拟了身体与环境的感知-运动闭环,让用户能够“用身体去相信”。拓展人机传播(HMC)的研究维度:在与社交机器人、智能音箱等具身AI的互动中,机器人的物理形态、姿态、眼神、移动等都成为重要的传播符号。这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语言传播模型,去分析这种非语言的、具身的互动如何建构人机关系。1. 《“在场”的具身逻辑:虚拟现实(VR)新闻中的交互性与共情效果研究》
研究方向: 采用实验法,比较不同交互程度(如仅观看 vs. 可走动触摸)的VR新闻,如何通过调动用户的身体参与,来影响其新闻记忆、事实感知以及对报道对象的共情水平。
2. 《从“对话”到“共舞”:服务型机器人的具身线索与人机信任关系建构》
研究方向: 采用质性研究(如观察、访谈),探究在养老院、商场等真实场景中,服务型机器人的物理外形、移动流畅度、模拟的“眼神”交流等具身特征,如何影响用户(特别是老年人)对其的接受度、信任感和情感联结。
3.《流动的“第三者”:具身智能设备在家庭空间中的媒介化实践与权力关系重构》
研究方向: 运用媒介化理论和民族志方法,研究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具身AI如何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它们如何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声音、位置和行为的响应,参与到家庭日程安排、亲子互动中,并可能重塑家庭内部的沟通模式与权力关系。
来源:科技连环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