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学术造假被除名,“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却揽入麾下,头衔通胀何时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00:29 1

摘要:热搜榜上的“董小姐”事件,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代社会的种种怪相。当这位因学术造假、道德沦丧而声名狼藉的“网红”被医院除名时,谁能想到竟有人迫不及待地向她抛出橄榄枝?

热搜榜上的“董小姐”事件,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代社会的种种怪相。当这位因学术造假、道德沦丧而声名狼藉的“网红”被医院除名时,谁能想到竟有人迫不及待地向她抛出橄榄枝?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的这波操作,堪称当代行为艺术。他不仅呼吁大众宽容董小姐的过错,更直接邀请这位连论文都是抄袭的“前医生”担任经济研究助理,还要“为决策层献计献策”。这荒诞程度,堪比让厨子去修航天飞机。

细究这位宋先生的履历,更让人啼笑皆非。中专学历起家,在农贸市场二楼开设“一人智库”,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常年徘徊在两位数。就是这样的背景,却敢自称“著名经济学家”,还大言不惭地说“经济学家都是自封的”。按这个逻辑,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大妈,是不是也能自称“价格学专家”?

头衔通胀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顽疾。从“退役少将”到“国务院参事”,从“清华教授”到“央视总编”,各种假冒头衔层出不穷。这些“帽子戏法”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一个唬人的头衔,就能换来真金白银的讲课费、咨询费,难怪有人铤而走险。

但宋先生的操作更显“高明”。他不用伪造他人头衔,而是直接给自己加冕。当质疑声四起时,他竟发明了一套“鹦鹉经济学”理论:只要会说“供给需求”,连鹦鹉都能当经济学家。这种诡辩,既贬低了经济学这门学科,也暴露了其学术底色的苍白。

真正的经济学家是什么样?看看厉以宁、吴敬琏这些大家,哪个不是在顶尖学府深耕数十年,用扎实的研究推动国家经济改革?他们的著作被学界引用,观点被决策层重视,这才是“著名”二字的应有之义。相比之下,某些人的“著名”,恐怕只存在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简介里。

这场闹剧最吊诡之处,在于它完美演绎了“负负得正”的传播逻辑。一个假学者招揽一个假博士,反而让围观群众看清了双重虚假。董小姐的学术造假与宋先生的头衔造假,在舆论场中相互映照,倒成了最好的打假广告。

平台监管的缺位不容忽视。当“著名经济学家”这样的认证可以随意添加,当明显不符事实的头衔能够长期存在,实际上是在为欺世盗名者提供温床。如果连最基本的身份审核都流于形式,又怎能指望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从“清晖智库”到“董小姐事件”,这条灰色产业链已经运作得太久。是时候建立更严格的头衔认证机制了,让那些自封的“著名”回归本色,也让真正的学者不再被鱼目混珠所困扰。毕竟,当鹦鹉都能当经济学家的时代,受损的不仅是学术尊严,更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础。

来源:听风解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