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人工降雨”转化为“人工减雨”——在密云水库上游或云系必经路径提前催化云层,把原本可能飘向市区的降水提前“卸载”,从而降低市区降雨概率。该思路已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8)、甘孜州70周年庆典(2020)等重大活动中得到实战验证:通过在上游区域播撒催化剂,
一、核心思路
将“人工降雨”转化为“人工减雨”——在密云水库上游或云系必经路径提前催化云层,把原本可能飘向市区的降水提前“卸载”,从而降低市区降雨概率。该思路已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8)、甘孜州70周年庆典(2020)等重大活动中得到实战验证:通过在上游区域播撒催化剂,成功将云层“打散”或提前降水,使核心区保持干燥。
二、科学依据
1. 冷云催化机制:当云顶温度处于-4~-10℃时,播撒干冰或碘化银可迅速增加冰晶浓度,触发降水并消耗云中过冷水滴,使云体“崩溃”。
2. 暖云吸湿催化:对温度高于0℃的云层,播撒盐粉等吸湿性粒子可加速大云滴生成,提前形成降水。
3. 效果阈值:冰晶浓度需达到1~100个/升才能显著提升降水效率,密云水库周边地形抬升可增强云水含量,满足催化条件。
三、实施路径
1. 监测预警:利用卫星、雷达实时追踪云系移动方向及水汽含量,锁定“可催化云团”。
2. 作业时机:在云系抵达密云前2~3小时启动作业,确保催化剂充分扩散。
3. 作业方式:
- 飞机:在云顶播撒干冰/碘化银(冷云)或盐粉(暖云);
- 地面火箭:在密云西北部山区布设火箭弹,定向发射催化剂。
4. 效果评估:通过双偏振雷达对比催化前后云滴谱、降水率变化,量化减雨幅度。
四、风险与对策
催化失败导致市区仍降雨 :预留备用火箭弹,实施多轮次“加密射击” 。
上游过度降水引发局地积水 :在密云下游布设排水监测点,提前疏通河道 。
跨区域争议 :与河北、天津建立人影协作机制,共享作业计划 。
五、结论
密云水库作为北京上游关键水汽通道,具备实施人工减雨的地理与气象条件。通过“提前催化、上游卸载”的策略,可将飘向市区的降雨概率降低30%以上(参照奥运消雨案例)。建议将密云纳入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常态化作业区,为重大活动和城市防涝提供“科技兜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