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西子湖畔,中国茶叶博物馆内黔茶香氤氲。2025年8月2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一场跨越时空的茶缘在这里续写新篇。贵州"白叶一号"感恩茶暨"两红三绿一抹"品牌推介会的举行,不仅是一场茶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穿越八十五载光阴的深情对话。
杭州西子湖畔,中国茶叶博物馆内黔茶香氤氲。2025年8月2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一场跨越时空的茶缘在这里续写新篇。贵州"白叶一号"感恩茶暨"两红三绿一抹"品牌推介会的举行,不仅是一场茶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穿越八十五载光阴的深情对话。
时光的指针回拨到抗战烽火中。1939年,浙江大学师生带着图书仪器,辗转千里西迁至贵州湄潭。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城,科学家们不仅延续了教育火种,更在这片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地上,播下了现代茶业的种子。
那时,东部沿海茶区沦陷,茶叶出口受阻。为维持战时经济,1939年9月,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茶场”(简称“中央实验茶场”)。1940年4月,该茶场在义泉万寿宫挂牌,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这一由竺可桢校长主持成立的中央实验茶场,开创了中国茶叶科研的先河,开启了现代茶业科学的大门。
同年,浙大西迁至湄潭县城和永兴古镇,开启长达七年的办学征程。其间,实验茶场与浙大合作紧密,共促茶业与科教发展。
中央实验场旧址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浙大的专家和湄潭的群众一起种茶、制茶,换取外汇,支援抗战。七年时光,浙大茶人足迹遍布黔北山野。他们首次对贵州茶树品种进行系统调查,开展茶叶生化成分测定,记录下每一片茶叶的生长密码。李联标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茶树病虫害研究,张天福先生创制的"湄红""湄绿",不仅当时畅销国内外,更为贵州茶产业奠定了科学基础。特别是研发的"茶叶密植免耕技术",后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发明奖,至今仍在世界茶业中广泛应用。
八十五年后的今天,这场跨越时空的茶缘再续新篇。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的"湄潭翠芽""遵义红"标准茶样捐赠仪式上,贵州代表郑重地将精心制作的标准茶样交到包静馆长手中。这些茶样不仅代表着贵州茶的品质标准,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
"这是贵州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的重要时刻。"包静馆长的致辞中满是感慨。中国茶叶学会会长姜仁华更是动情地表示,这不仅象征着贵州茶产业的标准化进程,更是浙黔两地茶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见证。
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2018年,浙江安吉黄杜村捐赠的"白叶一号"茶苗在贵州生根发芽,仿佛是对八十多年前浙大西迁的一种温情回响。如今,这些茶苗已成长为富民兴业的"黄金叶",带动沿河、普安、雷山等地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今日贵州,茶园苍翠如海,700万亩茶园铺展在黔山秀水之间。作为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的茶叶产区,贵州茶正以"两红三绿一抹"的品牌体系走向世界。湄潭翠芽清香持久,都匀毛尖白毫满披,雷山银球茶形质兼优,梵净抹茶香飘海外——每一片茶叶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茶的深厚情缘。
湄潭茶海
站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展厅内,看着那些精心制作的标准茶样,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八十五年前,浙大茶人在湄潭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从战火纷飞中的科研坚守,到新时代的茶业腾飞,这一杯茶里,浸泡着太多动人的故事。
茶香袅袅,情谊绵长。当湄潭翠芽在玻璃杯中舒展身姿,当遵义红的醇香萦绕鼻尖,我们品味的不仅是一杯好茶,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情缘。这缕茶香,从历史深处飘来,向未来延续,将永远见证着浙黔两地携手同行的动人诗篇,书写着中国茶文化传承创新的辉煌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