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标接收与解析是 Agent 工作流程的 “起点引擎”,决定了 Agent 能否准确理解需求并启动后续任务。这一过程需解决 “如何接收多样化输入” 和 “如何将输入转化为结构化目标” 两大核心问题,具体实现依赖多技术协同,可分为目标接收机制和目标解析技术两大模
目标接收与解析是 Agent 工作流程的 “起点引擎”,决定了 Agent 能否准确理解需求并启动后续任务。这一过程需解决 “如何接收多样化输入” 和 “如何将输入转化为结构化目标” 两大核心问题,具体实现依赖多技术协同,可分为目标接收机制和目标解析技术两大模块。
Agent 的目标来源具有多样性,需通过适配不同输入类型的接口实现接收。常见的接收方式及技术实现如下:
这是人机交互最常见的方式,用户通过文字、语音等自然语言下达指令(如 “明天 9 点提醒我开会”“帮我查上海下周的天气”)。
当 Agent 与其他系统或设备协同时,目标可能以结构化数据形式传入(如工业机器人接收的 “搬运编号 A123 零件至工位 B” 指令)。
技术实现:通过预设协议接口接收数据,如 REST API(json 格式)、MQTT 协议(物联网场景)、RPC 调用(跨服务通信);数据需符合预定义的 schema(如{"task_type": "transport", "object_id": "A123", "target_position": "B"}),确保字段完整(如必填参数校验)。物理 Agent(如自动驾驶汽车、家用机器人)的目标可能由环境变化触发(如 “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时减速”“房间温度高于 26℃时开空调”)。
目标解析的核心是将原始输入(如模糊的自然语言、零散的信号)转化为结构化、可执行的目标参数,明确 “做什么、怎么做、约束是什么”。这一过程依赖自然语言处理(NLP)、规则引擎、知识图谱等技术,具体步骤如下:
通过 NLP 技术或规则匹配,从输入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目标的 “核心参数集”。以自然语言输入 “帮我订明天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票,要靠窗座位” 为例:
实体识别(NER):通过预训练模型(如 BERT、spaCy)识别关键实体:时间:明天(转化为具体日期 “2025-08-25”);地点:北京(出发地)、上海(目的地);物体 / 服务:高铁票;属性:靠窗座位(偏好约束)。意图分类:通过分类模型(如 TextCNN、大模型 zero-shot 分类)判断任务类型:“票务预订”(而非 “信息查询” 或 “日程提醒”)。约束提取:识别隐含或显式约束,如 “高铁”(排除飞机 / 汽车)、“靠窗”(座位偏好)、“明天”(时间约束)。输入中可能存在歧义,需通过上下文或外部知识澄清:
指代消解:如 “帮我订去上海的票,它明天有雨”,通过上下文关联 “它” 指代 “上海”;多意图区分:如 “查上海天气并订酒店”,通过语义分割识别两个并列子任务;知识补全:如 “订明天早班高铁”,结合常识补充 “早班” 的时间范围(如 6:00-9:00)。将提取的要素转化为 Agent 可理解的结构化目标,通常以字典或协议格式呈现:json
{ "task_type": "ticket_booking", "departure": "北京", "destination": "上海", "date": "2025-08-25", "transport_type": "high_speed_train", "seat_preference": "window", "priority": "normal" }
对于物理 Agent,目标可能包含坐标、动作类型等参数,如机器人的目标:{"action": "grab", "object": "cup", "position": (x=1.2, y=0.8)}。
目标接收与解析的实现依赖成熟的技术工具和模型:
NLP 工具:实体识别用 spaCy、BERT-NER;意图分类用 Rasa、GPT 系列模型;规则引擎:对结构化输入或固定场景(如工业指令),通过 Drools 等规则引擎快速匹配目标参数;知识图谱:通过领域知识图谱(如交通知识图谱)辅助实体关联与歧义消解;用户画像:结合用户历史数据(如 “用户偏好靠窗座位”)补全隐含约束,提升解析准确性。目标接收与解析是 Agent “理解需求” 的核心环节,通过多样化的输入接口实现 “能接收”,通过 NLP、规则引擎等技术实现 “能理解”。这一过程将模糊的用户指令或环境信号转化为结构化目标,为 Agent 后续的任务规划、行动执行提供清晰的 “行动指南”,是 Agent 自主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保障
来源:自由坦荡的湖泊AI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