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这家子,是不是总能把清明的气氛搅成一锅大杂烩?快清明了,雨是要下的,情绪也该哽咽一点,照理说,奔赴墓地是怀念,是收拾心情,是给逝者一个交代。可在这个家里,情感的水流,总是湍急得让人不敢靠近,就像瓷都春雨里的一条大河,表面平静,实则底下暗流涌动。
他们这家子,是不是总能把清明的气氛搅成一锅大杂烩?快清明了,雨是要下的,情绪也该哽咽一点,照理说,奔赴墓地是怀念,是收拾心情,是给逝者一个交代。可在这个家里,情感的水流,总是湍急得让人不敢靠近,就像瓷都春雨里的一条大河,表面平静,实则底下暗流涌动。
每年三月底,老杜心里的这个日子,始终扎着刺:三年前,儿子姚策走的那天。往事一桩桩,不外乎同一个词:混乱。你要是问他那天的早晨是什么心情,大抵是,一边想着终于不用担惊受怕地照顾一个重病的孩子,一边又尴尬地意识到,这一天对自己的儿媳小郭来说,却是彻底失去依靠的日子。谁的春天不是湿漉漉的呢,只是有的人这一天嗓子沙哑,有的人还要出门摆个排场。
不同的是,今年老杜组织得更“气派”了,瓷都的路上,静悄悄的雨,只有两辆大车装满了人,一路往墓地开去。郭家这边的亲戚,东拉西扯的晚辈、表兄妹,搅成一团。站在外人角度看,这队伍仿佛是踩着悲伤的节奏去赶集,甚至有人低声私语:这是来祭奠,还是要借节带货?气势这样大,难怪有邻里看不顺眼,谁家祭亲还能分两拨摄像头还羡慕不已?
你说老杜是不是真心思念儿子呢?有。可这思念里掺了水,自然让人看着别扭。每年晒一晒,流量呼呼往上涨,倒像是要让全世界见证他的“父爱”。可道理很简单,感情越掏心越不讲究让人知道。当初姚策活着时,父子关系也没见多么感人。可人一没了,朋友圈、社交平台上是裂墙般的父爱盈溢:你细品,像不像电视剧里那种突然良知爆发的角色?
这个清明,瓷都的泥地里,又多了一拨人影晃晃的身影。一路上有人说笑,说是在祭祀,其实是顺道看景,只缺没喊一嗓子“来来直播开起来”,那画面就更喜感了。小孩子们被牵着手,有的还在车上打盹,谁关心他们到底在缅怀啥?倒像是集体郊游。说来奇怪,自家晚辈墓地这点避讳,大家都心知肚明,按理白发人送黑发人,谁会愿意去祭那一段孽缘的终点?但老杜偏做了,凑热闹或许比情感重要得多。
姚策的亲妈许敏,这么多年情感缠绕,多半只剩疲惫。她连当母亲的资格都几度被怀疑过。年轻的时候,谁想到命运会这样跟你开涮:养了28年的娃,咬紧了牙含辛茹苦,临到头还见不着最后一面。试问哪一个女人,被逼成这样,平躺着还能不哭出声?人家却说她煽情,我倒真想问一句:吃过这样的苦头,还能咬着牙忍着别哭,那得多大的心啊。
许敏最后见儿子的那一次,是人拉着人去的。身边那个叫小七的闺蜜,说酸甜苦辣都该有个结尾了。她们两个踩着景德镇的小雨,匆匆忙忙赶到墓地。有人说,许敏连儿子的坟头朝哪边都没搞清,你说这是不孝,还是命运蓄意的捉弄?人心一寸一寸碎,冷嘲热讽却一车接一车地来。
回头看姚策活着时,许敏把自己能给的全都给了。认亲之后,病情恶化,许敏却没退缩过,小跑着安排医院、挂号、照顾饮食,比打了鸡血还上劲。这世上妈多了去了,有几个能做到如此?母爱不是嚷嚷出来,姚策心里清楚,哪怕后来认了亲,也并没把这个“血缘妈妈”当全盘亲近。
记得有一年母亲节,姚策难得哄妈开心——手机里给老杜和许敏各发了个小红包。许敏那里,没收。不光是心里舍不得儿子的钱,怕影响他心情,更是当妈的那点细致小心思。她嘴上念着“你只要好起来就行”,心里却慌张得不成样。老杜那边呢,头也不回“秒收”,聊起来也没着急问儿子身体,倒像是送红包才是尽孝的大事。
话说到这儿,谁都看得出,许敏的爱,是真金白银捧出了命。老杜的呢,更像是给自己筹一场热闹,让庄重和亲情都让位给场面。你可以说他们各有难处,毕竟家庭就是条夹着心事走的路。可要说母爱有高低,恐怕还是分得一清二楚。
许敏给姚策的爱,没什么华丽词藻,像雨像米饭,不声不响地落在每一天。外人说什么,她做到心安就算过关。有人说她连坟头朝向都不知道,这种酸话搁我们身上,也只会一笑了之。你要问她后不后悔,没人能替她答,只怕夜深人静的时候,那股母爱的疼,还是避不过。
这世上的故事,总有人勇敢,也总有人善于表演。或许只有那座瓷都的青砖墓碑,才藏着姚策自己明白的答案。清明的雨年年下,大家终分东西,也许遗憾才最像人生本味。谁知道,许敏心里到底放下没有,清明节的路,还会不会多年如一日,反复走下去呢?
来源:云中快速飞过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