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8年到2025年,华侨大学甘肃积石山支教团在这片西部土地上坚守了18载。这并非零散的善意拼凑而是一套“精准识别、长效帮扶、精神传承”的体系化行动。一代代支教团成员以组织为依托,用制度作支撑,在积石山的沟壑间搭建起“物质兜底+精神筑梦”的帮扶网络。受助学
从2008年到2025年,华侨大学甘肃积石山支教团在这片西部土地上坚守了18载。这并非零散的善意拼凑而是一套“精准识别、长效帮扶、精神传承”的体系化行动。一代代支教团成员以组织为依托,用制度作支撑,在积石山的沟壑间搭建起“物质兜底+精神筑梦”的帮扶网络。受助学生张学俊的成长轨迹,正是这支团队“以体系育新人、以温暖传薪火”的生动注脚——从被支教团点亮的少年,到成为延续这份温暖的家乡教师,他的蜕变,是支教团帮扶闭环最鲜活的见证。
初见:
那扇木门后,微光悄然点亮
华侨大学支教团在成立之初,便锚定“精准帮扶”目标,构建起“助学家访—档案建档—精准匹配”的标准化帮扶流程,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抵达需要的地方。
2011年的积石山,夕阳为黄土坡镀上暖光,却照不亮张学俊家那间十平方米的出租屋。彼时的张学俊,学习成绩优异、在支教课堂认真专注,每当支教老师讲起山外面的事情,他总是听得格外认真,眼神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那支翻山越岭的家访队伍,正是按照帮扶流程,在蜿蜒山路上锁定了张学俊的家门。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支教团成员立刻进入评估模式:记录下墙角零散的日用品、张父摸索整理货物的不便、张学俊蜷在小马扎上写作业的身影,也记下“成绩拔尖却家境窘迫”的关键信息。这些细节,都被归入支教团为积石山困境学子建立的“一人一档”数据库。经过综合评估,支教团当即启动“一帮一”资助机制,决定为张学俊发放600元助学金(覆盖全年学杂费);同时,依托团队搭建的“校地资源对接平台”,将他的情况反馈至华侨大学本部,最终链接到肖景川老师,肖老师当即决定长期资助张学俊完成学业。
这并非偶然的帮扶,而是支教团“短期资助+长期托举”的固定模式:从2011年到2019年高考前,支教团的成员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每年夏天叩响张学俊家门的声音总能如约而至。电话里、信纸上,肖老师和支教团成员耐心解答他学习上的困惑,指导规划个人目标,安抚父亲病重时的担忧,像冬日暖阳般,一点点焐热少年的生活。
2019年,张学俊考上大学的消息传来,支教团第一时间送去祝福,却收到他主动“退资助”的请求:“感谢‘肖阿姨’和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资助,我能靠自己了,把名额给更需要的孩子。”这句懂事的话,恰是支教团“扶贫+扶志”理念的最好成果——他们要帮的,从来不是“暂时脱困”,而是“学会自立”。
华侨大学支教团为当地小学捐赠新桌椅(2013年)
华侨大学支教团成员赴张学俊家中家访
相守:
一声“姐姐”,十二年温暖续航
对于受助学生,支教团不仅建立了详细的资助档案,更将“陪伴成长”纳入帮扶体系,每年都会组织成员对定向资助学生进行常态化回访,确保帮扶不脱节、关怀不断档。
2013年,支教团成员、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大二学生朱艳春,根据任务分工对定向资助对象张学俊进行回访。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昏暗的房间里,桌上的一小盘羊肉正冒着热气。瘦小的张学俊站在父亲身边,手指紧紧攥着泛黄的衣襟,见了朱艳春,咧开嘴笑:“姐姐好,吃羊肉,我爸今早刚买的。”
其实,来之前,朱艳春已通过资助档案提前了解了张学俊的家庭情况,心里早有准备。可这声脆生生的“姐姐”,就像颗小石子投进她心里,瞬间漾起酸涩的暖意,望着少年清澈的眼睛和张父沧桑的面庞,她蹲下身,紧紧握住张学俊那双小手:“学俊,以后你就是我弟弟,有啥难处,跟姐说。”这句承诺,并非个人一时的感动,而是对支教团“陪伴成长”理念的践行。
这声“姐姐”,一喊就是十二年。朱艳春的联系方式,始终是张学俊的“定心丸”:“爸今天又看不清东西了”“模拟考有点慌”“英语单词总记不住”……她的回复永远及时。听说张学俊英语吃力,朱艳春买了学习机寄过去,还时不时给他寄生活费。
“考上大学,到山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这是支教团在张学俊心中埋下的种子。高二时,他成绩虽好,但单靠文化课考上好大学有难度。他向朱艳春表达了想当老师的想法,朱艳春结合自身经历与他探讨生涯规划,建议他学美术专业,还邀请他到家里,手把手教他素描、色彩及软件应用。2019 年夏天,张学俊如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并在大学期间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2013年朱艳春家访张学俊与其家人合影
传承:
从追光者到点灯人,续写山海约定
18年来,华侨大学支教团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最好的帮扶,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让受助者成长为“传光者”,让善意形成可持续的“温暖闭环”。
“从支教团第一次走进我的课堂,帮我打开外面的世界;到‘肖阿姨’雪中送炭助我成长;再到‘姐姐’十几年的暖心陪伴——是你们一路照亮我往前走。”2025年华侨大学支教团座谈会上,张学俊望着台下亲切的面孔,声音带着哽咽,“现在我也是老师了,我希望能像当初支教团的老师们一样,成为孩子们实现自我价值路上的那束光。”
如今的张学俊,把支教团的“教学理念”搬进了自己的课堂:他教孩子们画飞翔的鸟、闪亮的星,就像当年支教团带他“看山外的世界”;他会耐心倾听每个孩子的烦恼,就像当年支教成员听他倾诉;甚至课堂上的欢声笑语,都复刻着支教团的风格。
今年夏天,福建的海风裹挟着热浪,华侨大学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再次踏上西行的征途。这次的支教课堂,来了两位特殊的“老师”——“姐姐”朱艳春握着画笔教孩子们调色,教室后排,“弟弟”张学俊笑着望向讲台上的 “姐姐”。窗外的白杨树在风里沙沙作响,教室的灯光透过玻璃窗漫出来,给远山镀上一层暖黄,明媚又温暖。
张学俊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积石山无数困境学子在华侨大学支教团帮扶下实现人生蜕变的缩影,更是华侨大学 “以爱为基、以制度为骨、以传承为魂”支教体系的鲜活成果。18载春秋,华侨大学始终将支教帮扶作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作为服务国家统战工作、助力西部教育振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以系统化、常态化的行动,让教育帮扶的种子在西部土地上生根发芽。截至2025年,学校已累计选派优秀带队教师32人次、大学生志愿者893人次,支教足迹遍布积石山县101所(次)学校,直接惠及超过6950名儿童;通过整合校地资源、链接社会爱心力量,累计募集爱心款物271.5万元,其中“一帮一”圆梦助学金已精准助力1463名像张学俊一样的困境学生。
学校老师在积石山与朱艳春、张学俊姐弟合影(2025年)
时隔12年朱艳春再次踏上支教小学的讲台
在这片西部土地上,华侨大学播下的不只是知识的种子,更是“追光者终成星光”的信念,是“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决心,是“山海相隔、爱心相连”的责任担当。这场跨越山海的温暖接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华侨大学将继续以更完善的体系、更扎实的行动、更深厚的情怀,持续深耕西部支教帮扶事业,让“从追光到点灯”的故事不断续写,让教育的光芒,在更多西部少年的成长路上,明亮而持久。
其他受助者的“追光”故事
李慧茹:从“第一次”到“爱的传递”
2008年新坪小学的课堂上,四年级的李慧茹遇见了改变她的光。支教老师带来的笔记本电脑,是她人生中“第一扇窗”——第一次视频通话、第一次当小主持人、第一次知道厦门泉州的模样。这些新奇体验在她心底埋下种子:“要像老师一样,给黄土地带来希望。”多年后,她在大学实习时奔赴甘南支教,将这份光传递下去。如今在积石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她,依然坚信:“支教播下的爱,会让种子越飞越高。”
贾亮:把两千里的爱,种进家乡讲台
2008年大河家小学的六年级课堂,排球、擒敌拳与厦门孩子的信,构成了贾亮对支教最鲜活的记忆。老师那句“走出大山看看”,让他填报了武汉的院校,可对家乡的牵挂最终让他回到积石山,成为郭干乡王家小学的老师。“离别时的清汤面,让我知道爱可以很清淡也很绵长。”他站在讲台上教孩子们打球、读书,把当年收到的“两千里外的爱”,一点点传给下一代:“做老师,就是让孩子们被爱包围,再学会爱别人。”
樊安琪:用八年的牵挂,续写温暖约定
2018年肖红坪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樊安琪在支教老师的陪伴下度过了难忘的二十多天。赖老师教的打鼓、袁老师教的诗朗诵,让她在才艺展示时自信大方;老师们带来的绘画、武术课程,让她对“更大的世界”充满向往。去年地震后,她通过支教团联系上了4位当年的老师。她感慨道:“支教的时光太珍贵,希望现在的支教老师能留得久一点,留下更多回忆,也希望更多同学能为了看看更大的世界而努力。”
安丽丽:折纸花里的感动,成了师范梦的起点
2013年尕集春蕾小学的三年级课堂,体育老师“不让叫熊老师”的可爱、欢送会上老师们的眼泪,是安丽丽最珍贵的记忆。她记得和老师合唱《天籁之爱》的欢乐,记得学跳《爱的华尔兹》时的羞涩,更记得女老师收到折纸花时的惊喜——“原来情感可以这样大方表达”。这份温暖让她对教师职业充满向往,如今在西北师大攻读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她,总把支教时光称作“生活里的小宝藏”:“那段日子的活力与爱,一直推着我向前。”
马小龙:海边故事里的种子,在山海间生长
2017年保安族中学的八年级课堂,支教老师的普通话和“海边故乡”的故事,让从未见过大海的马小龙心生向往。“原来世界不止大山,还有海浪和远方。”老师们送的礼品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八个字,成了他的人生箴言。 “那段时光给了我探索未知的勇气,”他说,“支教播下的种子,总会在未来开花结果。”
来源: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