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美塑像到绍兴景墙,鲁迅为什么不戒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21:18 1

摘要:近日,绍兴鲁迅故里景墙上鲁迅吸烟的画面引发争议,有位姓孙的女士认为此举“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几乎同时,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搬迁时,鲁迅手持香烟的坐姿塑像亦先行安置。

【冬岛杂谈】

近日,绍兴鲁迅故里景墙上鲁迅吸烟的画面引发争议,有位姓孙的女士认为此举“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几乎同时,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搬迁时,鲁迅手持香烟的坐姿塑像亦先行安置。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鲁迅已从和平老校区搬家至浑新南校区

而此前中国现代文学馆落成的鲁迅立像同样指间夹烟。

此鲁迅塑像由原鲁美院长李立群捐赠

两相呼应,香烟与鲁迅的形象似乎已难分难解。这不禁令人发问:鲁迅为什么不“戒烟”?

要回答这一问题,需先回到历史现场。

鲁迅一生嗜烟,这是不争的事实。

据其日记记载,他晚年肺病加剧,医生多次劝其戒烟,他却笑言:“我不吸烟,岂非要一直思索而不得?”

香烟于他,不仅是习惯,更是思考的催化剂。

在漫漫长夜中,烟雾缭绕或许是抵抗沉寂与黑暗的一种方式。

他的文字如投枪匕首,他的烟蒂亦如未灭的星火,在黑暗中明明灭灭,照见一个时代的迷茫与挣扎

艺术创作中的香烟,则超越了事实本身,成为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符号。

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立像、绍兴故里的景墙,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保留这一细节,绝非出于对吸烟行为的推崇,而是试图通过视觉语言传递人物的精神特质

香烟在这里是火炬的隐喻,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视觉呈现——那一点微光,既是焚毁旧世界的火种,也是照亮启蒙之路的烛焰

删去这支烟,无异于抽离了人物形象的精神维度,将历史人物扁平化、去语境化。

值得深思的是,当下对历史人物形象“净化”的冲动,反映了一种泛道德化的叙事焦虑。

我们急于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习惯影响,却忽略了历史教育的核心在于呈现真实与复杂。

若因担心“误导”而篡改历史细节,无异于以保护之名行蒙蔽之实。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正在于他的全面性——他是战士,也是凡人;他写出犀利的杂文,也曾沉迷烟草。

这种矛盾与真实,恰恰提供了教育的最佳契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非简单地将他们圣化或标签化。

从沈阳鲁美到绍兴景墙,鲁迅手中的香烟穿越时空,依然在艺术与历史之间点燃思考的火花。

这支烟之所以不该“戒”,正因为它是我们拒绝历史虚无主义、拥抱复杂真实的一个象征。

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的不是剔除缺陷的完美雕像,而是在理解其时代局限的同时,珍视其精神遗产

鲁迅的香烟从未熄灭,它仍在提醒我们:唯有直面真实,方能真正照亮未来。

近日媒体报道,那个投诉的孙女士原来是个尼古丁袋的贩卖者!

由此看来,这种无边际的炒作确实令人唾弃!

来源:冬岛微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