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字资源渠道供需对接会在郑州举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21:02 2

摘要: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字资源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大部署,8月29日上午,数字资源渠道供需对接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字资源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大部署,8月29日上午,数字资源渠道供需对接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

此次会议以“文化与数字深度融合 内容与渠道互联互通”为主题,由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承办。出版界、数字技术领域、渠道运营领域诸多嘉宾到场,共探数字经济浪潮下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路径。

会上,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报刊发行局局长曹建申,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郝运,北京中文在线阅读公司执行董事、CEO、总经理杜嘉,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副总裁吉晶等嘉宾带来专题发言。福建创智联盟数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天白,蜜度研发副总裁、蜜度文修总裁张晓娟,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相濡担任对话沙龙的对谈嘉宾。会议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主持。

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毕华,北京市报刊发行局总经理侯杰等嘉宾到场参会,来自全国各地出版发行机构、技术服务企业的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加此次会议。

专题发言环节,嘉宾们结合实践与洞察,分享数字资源开发、渠道建设、文化出海等领域创新成果,带来兼具深度与实操性的思想盛宴。

曹建申以“纸媒与数媒融合发展”为核心,阐述中国邮政报刊发行数字化转型探索。他指出,媒体融合是行业必然,纸媒承载深度思维与文明传承,如《西游记》部分文字描写难用影像精准呈现,数媒则突破时空扩大阅读人群,二者可实现“鱼和熊掌兼得”。中国邮政依托“960万平方公里、14 亿人民全覆盖”的渠道优势,实现《人民日报》87%的县党政机关早8:30前精准投递,还打造数字化发行平台,注册粉丝量近1亿,借助AI推出“智慧入口”,可按用户需求推荐报刊;今年年底将实现全国报刊发行 “全流程可查”,对标快递标准,为《国家地理》等期刊提供标准化封装,解决收藏用户需求。

曹建申还介绍,中国邮政为纸媒转型创新“复合发行”模式,可为纸媒提供数字版的激活码,还赠送300余种优质技术资源,服务326种报刊,还提供地方入驻、专家课程等定制服务;搭建“中央教书”数字平台,覆盖电子报刊、图书、有声读物,支持多终端多场景;延伸服务至报刊社上游,研发智能采编平台,提供AI选题、写作、安全审核等功能。此外,他介绍了全新产品 “拍报机”,用户可拍照片生成专属报纸头条,为文旅注入数字文化体验。

吉晶聚焦“智慧城市中的文化个性与融合服务”,提出“AI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数字化的战略引擎。”他将互联网分为“WEB1.0:PC互联网”“WEB2.0:移动互联网“WEB3.0城市超级客户端”三阶段,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不只是技术设施的智能化,而是城市能否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灵魂。”没有文化个性的智慧城市,只是“钢筋水泥的数字堆叠”;有文化灵魂的智慧城市,才是真正有温度、有韧性、有创造力的城市。基于此,龙源联合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学习强国”等打造的 “数字郑州超级客户端”,具备三大特征:AI驱动知识与文化服务,实现内容确权、精准推荐;“政务、文化、经济、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融合生态,市民凭一个客户端触达全方位服务;以阅读为核心文化纽带,践行 “让阅读连接城市的一切”。该模式已在全国300多个地市落地,正在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文化城市网络,未来将借AI重构多领域智慧场景。让主流回归主流,让阅读连接城市的一切。

“出版社与中文在线等成熟数字平台合作,构建“授权发行+渠道推广”的双向模式,或许能开辟一条兼顾内容价值与商业效益的新路径。”杜嘉带来对出版业数字资源渠道的创新与发展思考。中文在线作为深耕数字阅读领域的平台,已构建起覆盖图书馆、学校及大众读者的多层次发行网络。他提到,数字出版的未来,不在于单一主体的孤军奋战,而在于生态伙伴的协同共进。出版社与中文在线的“授权+渠道”合作模式,正是这种协同思维的体现——以内容为核心,以平台为纽带,以渠道为触角,让优质数字资源在流动中创造更大价值,最终实现从内容到市场、从版权到收益的闭环,为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郝运聚焦“数字资源出海与国际文化传播”,指出当前是中国数字资源出海 “最佳历史节点”。他从五维度分析有利条件:基础设施完善,国内5G、数据中心规模全球前列,数字丝绸之路降低跨境成本;技术支撑强劲,AI翻译提升内容国别化效率;应用模式成熟,数字出版平台覆盖多品类,形成商业化机制;内容基础深厚,海量资源数字化,国际版权合作丰富;文化势能提升,中华文化价值观吸引世界目光。

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郝运分享了北语社的成果:年数字产品出口4000万~5000万元,图书覆盖178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走进3000多所海外大学、5000多所中小学;2011年成立的美国芝加哥分社,2016年起持续盈利。数字资源出海方面,北语社完成2000余种教材数字化,研发“智慧梧桐”云平台,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8种教材进入海外国民教育体系,如与泰国教育部合作职业院校教材,为沙特研发7-9年级教材(今年9月交付并上线数字产品),与阿曼签约9-12年级教材。

他强调,数字资源出海需聚焦“国别化、智能化、标准化、国际化”:国别化联合当地专家适配课程,智能化借知识图谱提升场景适用性,标准化对接海外学习平台,国际化组建本土运营团队。他建议支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出海、鼓励出版社建海外分支机构、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出海体验,助力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对话沙龙环节,对谈嘉宾围绕“出版业数字资源市场现状与协同发展”展开探讨。

谈及市场现状,徐天白表示,行业处于“从内容数字化向数据资产化转型”关键期,出版机构转型意识觉醒。张晓娟从科技企业视角补充,出版业数字资源规模扩大,涵盖多形态,数字化管理需求迫切,但“数据孤岛”突出,数据无统筹主体与利用机制,如蜜度对接出版社语料训练需求时,常因责任模糊推进难。她指出,出版社垂直领域高精准语料是AI大模型宝贵资源,构建开放生态可双赢。宋相濡聚焦行业两极分化:大型出版社能自主开发数据库,中小型出版社受版权、收益限制,数字化慢。他提出,行业需弃“大而全”,建垂类平台、挖特定场景,如湖北三新深耕图书馆渠道,全国合作2000余家图书馆,湖北教材覆盖率70%,去年探索数字教材业务。

对于“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运营商优势互补”这一议题,嘉宾们的共识是,出版机构聚焦“内容、作者、品牌” 长板,敢于授权让利;科技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如蜜度“新品管理平台”能将内容同步签发60多个平台,智能审校工具降成本避风险;渠道商建垂类平台、挖场景,如“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需明确数字内容形式,实现“资源-平台-场景”匹配。

此外,嘉宾就版权保护与利益分配建言:徐天白提出技术(区块链确权)、法律(行业联盟应对AI侵权)、商业模式(利益共享机制)三维生态;张晓娟呼吁,参考省大数据局交易模式,明确版权确权、追踪、计价;宋相濡强调,“先做大蛋糕”,创新模式扩市场,再按定位分配收益。

本次对接会成功举办,为行业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数字资源供需对接路径,明确文化数字化方向——以技术为驱动、内容为核心、渠道为纽带,推动文化与数字融合。宋强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随国家战略推进、全民阅读条例落地,各地对文化数字化重视提升(如今年书展增多),数字文化产业空间广阔。未来,期待更多行业主体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合作、破痛点、创新模式,共谱数字中国、文化强国新篇章,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更强生命力。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