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女子的“内衣革命”:唐代女子流行“诃子”(无带抹胸),外搭半透明纱衣,领口低开至胸部,《簪花仕女图》中可见袒胸露臂的穿着风格,这在封建王朝中极为罕见。
1、唐朝女子的“内衣革命”:唐代女子流行“诃子”(无带抹胸),外搭半透明纱衣,领口低开至胸部,《簪花仕女图》中可见袒胸露臂的穿着风格,这在封建王朝中极为罕见。
2、宋朝女子的“时尚单品”:宋代流行“褙子”,外搭长至脚踝的开衫,腰间不系带,营造飘逸感;此外,她们还会在腰间系“腰围”,用绸缎绣成花带,垂挂玉佩流苏。
3、清代女子的“高跟鞋”:满族女子穿“旗鞋”,鞋底中部用木头垫高5-15厘米,形似花盆(称“花盆底”),行走时需扶人,实为身份象征。
4、宋代女子的“环保穿搭”:南宋时期,民间流行用废旧布料拼缝成“百家衣”,不仅节俭,还被认为能辟邪,后演变为儿童服饰习俗。
5、唐朝女子穿男装: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贵族女性常着圆领袍、戴幞头,模仿男子装束,《新唐书》记载“宫人从驾皆胡服乘马”。
6、宋代女子的“香薰时尚”:她们在衣襟内侧缝制小口袋,装入沉香、龙脑等香料,行走时香气飘逸,《梦粱录》记载临安街市有专门售卖“香袋”的铺子。
7、元朝女子的“姑姑冠”:蒙古族贵族女子戴“罟罟冠”(又称“姑姑冠”),用桦树皮或铁丝制成高筒状,顶部装饰羽毛、珠宝,高度可达1米,需两人搀扶行走。
8、秦朝女子的“黑科技眉妆”:秦人流行“蛾眉”,用烧焦的柳枝混合油脂涂眉,《诗经》中“螓首蛾眉”即指此,这种眉妆防水不易脱妆。
9、宋代女子的“珍珠妆”:富贵人家女子用珍珠、螺钿磨成粉末,混合油脂敷面,使肌肤呈现珍珠光泽,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此妆“费珠翠至多”。
10、明朝女子的“发际线管理”:她们用线绞去额头、鬓角的碎发,打造“蛾眉入鬓”的光洁额头,这种“绞面”习俗延续至近代,又称“开脸”。
11、宋代女子的“美甲潮流”:用凤仙花汁浸染指甲,染成绯红或丹色,周密《癸辛杂识》中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数日乃脱”。
12、清代女子的“胭脂用法”:除了涂脸颊,还会将胭脂混入唇脂中,制成“胭脂膏”,同时用胭脂水染指甲,甚至在指甲上绘制花鸟图案。
13、明代女子的“护发秘方”:用淘米水发酵后洗头,加入桃叶、皂角增强清洁力,据《本草纲目》记载,此法可使头发“黑润光泽”。
14、汉朝女子的“早婚压力”:汉惠帝规定女子15岁不嫁,家庭需缴纳5倍赋税(“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迫使民间普遍早婚。
15、唐朝女子的“离婚自由”:若丈夫长期失踪、家暴或不育,女子可提出“和离”,《唐律疏议》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16、宋代女子的“财产权”:嫁妆(奁产)属女子私有,丈夫不得擅自处置,若离婚或改嫁,嫁妆可全部带走,《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多起嫁妆纠纷案例。
17、明朝女子的“童养媳习俗”:贫苦人家将幼女卖给男方家做“待年媳”,成年后圆房,此俗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明实录》记载“民间多养童媳,伤风化”。
18、宋代女子的“嫁妆攀比”:嫁妆包括田产、房屋、奴婢、金银细软,有的人家为嫁女耗尽家财,《袁氏世范》感叹“嫁女当量力为办,不可勉强”。
19、唐朝女子的“面首特权”:武则天时期,贵族女性可养男宠(称“面首”),太平公主、韦皇后等均有公开男宠,形成一时风气。
20、明代女子的“守贞奖励”:官府对守寡终身的“节妇”赐建贞节牌坊,免除家族赋税,甚至载入地方志,《明史·列女传》记载节妇“数逾万计”。
21、宋代女子的“职业女性”:出现“女厨”“女医”“女教师”等职业,如宋五嫂在临安卖鱼羹闻名,被宋高宗召见;李清照曾在太学讲课,传授金石学。
22、清代女子的“选秀制度”:旗人女子13-17岁需参加选秀,落选者方可婚嫁,秀女若被选中,可能成为嫔妃或指婚给宗室,《清史稿》记载选秀“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
23、宋代女子的“节日特权”:七夕“乞巧”时,女子可通宵游玩,不受宵禁限制;上元节(元宵节)“妇女出游,各携枣栗,以投人袖中,以为得子之祥”(《岁时广记》)。
24、宋代女子的“制墨工艺”:徽州女子参与制墨,用油烟、胶、麝香等原料制成“香墨”,李清照在《打马图经序》中提及“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所用墨锭可能为女子特制。
25、唐代女子的“歌舞创新”:杨贵妃改编《霓裳羽衣舞》,融入西域“胡旋舞”元素,舞者需穿薄纱衣,佩戴珠玉璎珞,旋转时如“飘若惊鸿”。
26、宋代女子的“园艺技术”:培育出“重瓣牡丹”“并蒂莲”等珍稀花卉,有的花匠女子被贵族聘为“花师”,《洛阳牡丹记》记载“民有善接花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
27、明代女子的“漆器制作”:扬州女子擅长“螺钿镶嵌”漆器,将贝壳磨成薄片,在漆盒、屏风上拼出山水人物,如江千里制作的螺钿漆盒,曾被崇祯帝列为贡品。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