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诺奖曾经一口气给前苏作家发了好几个文学奖,有一个选择了放弃,有一个叫索尔仁尼琴不愿放弃,在接受与离开前苏之间选择了前者,他出走美国,既然祖国那么黑,就去美国找光明吧。
诺奖,尤其是文学奖,有没有政治元素的考量?要说没有,那不是事实,那是自欺欺人。
诺奖曾经一口气给前苏作家发了好几个文学奖,有一个选择了放弃,有一个叫索尔仁尼琴不愿放弃,在接受与离开前苏之间选择了前者,他出走美国,既然祖国那么黑,就去美国找光明吧。
诺委会为什么给前苏文学奖那么慷慨大方?据称他们是这样想的:“我们可以将奖项授予对苏体制批评最严厉的人士!”这就是政治,你敢说这不是政治吗?于是批评前苏最严厉的索尔仁尼琴就成了1970年文学奖获得者。
诺奖给索尔仁尼琴的颁奖词中写道:“俄罗斯的苦难,使他的作品充满咄咄逼人的力量,闪烁着永不熄灭的爱火。故土的生活提供了他题材,也是他作品的精神实质!”
多么熟悉的味道,再看看给我们的获奖者作家的颁奖词:“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诺奖的政治用意如此鲜明,他们非常需要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的形象,以达到预设的政治目的,一点都不加掩饰。
九十年代,前苏解体后,新国家迎请索尔仁尼琴回国,这回该高兴了吧,可索尔仁尼琴游遍国家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抑郁了,喃喃自语:“我深深地伤害到了我的祖国”。
我们的获奖者仍在沾沾自喜,完全无视诺奖里的政治动机,以为把颁奖词藏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平安无事了,还招呼着“放宽心,吃茶去”,我们不存在前苏一样的危机吗?看看现在的俄罗斯,如果危机发生,还有个屁的吃茶的心情!
索尔仁尼琴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幸亏,我们的获奖者没有被称为“良心”,还是我们的老百姓有政治觉悟,心明眼亮。
来源:耿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