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媒体对中国空军新装备的讨论热度,几乎都绕不开成飞的歼-36战斗机。从去年年底首飞至今,这款战机的每一次测试、每一张流出的照片,都能让西方观察家们热议好一阵。
最近美国媒体对中国空军新装备的讨论热度,几乎都绕不开成飞的歼-36战斗机。从去年年底首飞至今,这款战机的每一次测试、每一张流出的照片,都能让西方观察家们热议好一阵。
不过有意思的是,不少美媒抛出了一个挺特别的观点:歼-36很可能是中国版“米格-23”,言下之意是中国就算暂时在六代机赛道上“抢跑”,美国仍有机会靠后续动作翻盘。
要弄明白这个说法的来龙去脉,得先回头看看米格-23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为了对抗美国F-4战机,卯劲搞出了米格-23。它最显眼的设计是变后掠翼——高速飞行时翅膀往后收,低速起降时再展开,想法挺巧妙,就是想兼顾速度和机动性。
可等到美国F-15一登场,米格-23的短板就暴露无遗了:雷达不如人,导弹射程也跟不上,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里,更是被以色列的F-15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从那以后,苏联在空战技术上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也成了美媒拿来说事的“前车之鉴”。
再看如今的歼-36,确实有不少让西方意外的地方。它不是传统战机的样子:菱形双三角翼、没有尾翼,机身里塞了三台发动机,体重差不多50吨,连座舱都是并排双座设计——这样一来,一个飞行员专心操控飞行,另一个就能专门处理情报、操作武器,分工明确。
去年12月底在成都黄田坝机场首飞后,今年3月密集测试,6月正面照片流出时,机背进气道和宽敞的武器舱又让外界吃了一惊。像《战区》这类美媒也承认,歼-36明显侧重超音速巡航和战场感知能力,内部弹舱甚至能装大型导弹,还有人猜测未来可能衍生出轰炸机版本。在美媒眼里,中国搞这款战机,就是想在太平洋区域的空中博弈里,提前布局六代机的技术概念。
可美媒为啥非要把它和米格-23绑在一起?核心还是想强调“先发未必能赢”。
他们觉得,当年苏联靠米格-23先亮相,最后还是被美国F-15反超;现在中国歼-36先飞了,美国的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正好能“摸着歼-36过河”,后续推出的F-47战机,说不定就能重新夺回优势。
但这话听着有道理,细琢磨却站不住脚。先说说美国自己的麻烦:NGAD项目去年一度因为单机成本飙到3亿美元而暂停,直到今年3月才选定波音的F-47,计划五年内投入19.6亿推进。
可波音这几年的状态大家有目共睹——F-35项目频频延误,之前波音737的事故还没完全翻篇,自家航空产业链的问题一大堆,F-47能不能按计划推进,本身就打了个问号。
再看中国这边,可不止成飞一家在搞六代机。沈飞的六代机去年12月26日也在沈阳首飞了,外形更锐利,后掠翼搭配DSI进气道,双发动机设计看着就很干练。这种“两家竞争、双线并行”的模式,其实是在避免单一方案的风险——就算其中一款遇到技术瓶颈,另一款也能稳步推进,相当于给六代机研发上了双保险。
而且中国的优势还不止于此:研发成本比美国低,绵阳、北京的风洞群能模拟高超音速环境,测试效率更高;产量更是不用多说,歼-20都已经超过百架了,歼-36从首飞到跨省远航测试,节奏快得很,今年5月还有照片拍到它的武器舱挂架,进度肉眼可见。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比如有人觉得,美媒拿米格-23比歼-36,本身就忽略了时代差异——当年苏联的航电技术本就落后于美国,而现在中国在雷达、导弹、无人机协同这些领域,早就不是“跟跑”状态了。
歼-36今年7月还测试了无人机伴飞,能指挥无人机执行独立任务,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米格-23当年想都不敢想。还有观点认为,美国说“有机会翻盘”,更多是给自己打气——毕竟中国空军现在是“多路并进”,沈飞、成飞的六代机各自发力,还在不断验证新战术,美国想靠一款F-47就追上,难度不小。
说到底,美媒拿歼-36和米格-23做对比,本质上是想给美国的六代机研发找台阶,却没看到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的硬实力。未来的六代机竞赛,比的不只是单一机型的性能,更是产业链、研发效率和体系化作战的综合能力。歼-36的出现,不是“米格-23式的抢跑”,而是中国空军迈向更高阶空中力量的一步棋,至于美国能不能翻盘,光靠嘴说可不够。
专家:歼-36巨大弹舱尺寸超过B21引发广泛关注中华网
来源: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