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岁的我,还没毕业就输给了AI。”——这句话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美国年轻人的自嘲。8月28日,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发布《关于人工智能近期就业影响的六个事实》,用ADP提供的数百万条薪酬记录给出冷冰冰的数字:自2022年11月ChatGPT上线以来,会计、软件开
“22岁的我,还没毕业就输给了AI。”——这句话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美国年轻人的自嘲。8月28日,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发布《关于人工智能近期就业影响的六个事实》,用ADP提供的数百万条薪酬记录给出冷冰冰的数字:自2022年11月ChatGPT上线以来,会计、软件开发、行政助理等“可高度自动化”岗位的22-25岁从业者就业率骤降13%。
报告作者之一埃里克·布林约尔松指出,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抢人”,而是“经验曲线”被算法一把拉平。年轻人最擅长的标准化、可编码知识,正是大模型最擅长的领域;而年长员工多年沉淀的“隐性诀窍”——如何安抚情绪失控的客户、如何在需求反复时快速调整需求文档——AI暂时学不会。于是,职场出现了诡异一幕:同一家公司里,资深程序员的招聘启事依旧滚烫,应届生的简历却被HR一键归档。
更耐人寻味的是“替代”与“增强”的分水岭。研究把Claude等大模型对实际任务的介入分成两类:完全替代人类(如自动生成财报)与增强人类(如AI先写初稿、人类再润色)。结果显示,在“替代型”职业中,年轻人就业直线向下;而在“增强型”岗位,就业曲线反而抬头。布林约尔松提醒:“如果只把AI当省钱工具,企业注定走向裁员;如果把它当成放大员工能力的杠杆,最终可能多雇人。”
工资层面暂未出现“AI折价”。同一岗位,无论是否易被AI取代,年薪差距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企业先动的是人头,而不是薪酬。对年轻人而言,“找不到工作”比“找到低薪工作”更致命:它直接掐断了经验累积的通道。
研究还发现,低学历群体在40岁前都难以逃脱AI阴影。护理助理、仓储分拣等岗位里,经验带来的“护城河”更浅,AI或机器人一上来就能顶掉好几个初级工人。换句话说,教育红利被削弱,经验溢价被压缩,留给年轻人的只剩“持续学习”这一条窄路。
当然,报告也留下亮色:健康护理、线下服务、AI训练师等“人机协同”新岗位仍在扩张。斯坦福团队呼吁高校和企业联手,把课程和职训从“教知识”转向“教提问、教判断、教共情”。毕竟,AI可以写代码,却难以替程序员在凌晨两点的生产事故里拍板;AI可以生成财务模型,却难以在董事会上用故事说服投资人。
报告尚未经过同行评议,但已在美国政界引发波澜。众议院教育与劳动力委员会已邀请三位作者9月赴国会作证,话题直指“如何不让一整代年轻人被算法甩出职场”。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浪潮都在重复一个剧本:先淘汰一批技能,再催生一批技能。区别在于,AI这一次跑得更快。留给年轻人的窗口期,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