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青年评论家,为何如此重视“90后”女性文学写作?|新批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9:43 1

摘要:冯祉艾的批评美学武库,储备丰富,旁涉广博。她深入小说现场,透过现象,切入肌理,寻找奥义。对于庞然大物般的名家,她以充分和精确的解读及研判表达敬意;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写手,她同样坚持细读文本,提供有价值的分析。

新批评

冯祉艾的批评美学武库,储备丰富,旁涉广博。她深入小说现场,透过现象,切入肌理,寻找奥义。对于庞然大物般的名家,她以充分和精确的解读及研判表达敬意;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写手,她同样坚持细读文本,提供有价值的分析。

文 / 黄桂元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文化界发起的持续两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波及全国,并影响至新世纪。讨论结束的1995年,冯祉艾呱呱降生。20多年后,当她以青年批评家身份亮相文坛,虽时过境迁,她却对文学史成竹在胸,如数家珍,其批评言说的表达,完全可称为从容笃定,游刃有余。

评论集《寄寓的诗意与想象的超越》,像是打开了一个当下小说写作的百宝箱,里面品种多元,款式各异。冯祉艾的批评美学武库,储备丰富,旁涉广博。她深入小说现场,透过现象,切入肌理,寻找奥义。对于庞然大物般的名家,她以充分和精确的解读及研判表达敬意;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写手,她同样坚持细读文本,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有些以学者自居的批评家,习惯于坐而论道,把作家作品当作自己展示专业身手的批评道具,云里雾里,大而无当,冯祉艾不会这样。对于作家路径和作品内质,她总能别出心裁,深入浅出,条分缕析,为一些不同代际的老中青作家摸准脉象,做出定位。

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的“大巧不工”,何立伟小说地缘性的意境美学,苏童小说的文化意象与童年痛感,南翔小说中的现代城市困局,弋舟小说中的时间凝滞与虚构隐喻,朱山坡小说中异于常态的“意象图景”,东君小说人物“棱镜”面孔背后,于怀岸小说人物的生命困境,王手小说的“江湖”意味等,在她的娓娓道来中,言说自洽,靶向精准,令人信服。显然,批评家与作家作品之间,同量级别的“较量”,往往可以谱写旗鼓相当的华章。她不喜欢判官姿态出现,而愿意当伍尔夫说的那种“普通读者”,以敏锐、细腻、缜密的客观分析取胜,锋芒内敛,识见不凡。

她的批评一般很少聚焦于宏大叙事,对于某类触及重大社会症候的小说分析,却切中要害,并由此引申,举一反三,解读张平反腐长篇小说《重新生活》。她认为,“魏宏刚一步步走到今天,绝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败坏,更多的是大环境下的法则缺失与权力异化。”冯祉艾还强调,要警惕人性中的“无知之恶”,犀利击中了大众集体无意识的某种顽症。童稚的无知,尚有其童趣的可爱,成年后的乌合之众,一旦无知而不自觉,与汉娜·阿伦特指出的“平庸之恶”,同样是可怕的,隐患无穷。

作为女性批评家,顺理成章,女性文学写作自然成了冯祉艾的文学批评焦点之一。蒋韵小说的原罪感与救赎意识,赵玫小说的精神“自我剥离”,徐小斌的女巫书写,范小青小说的身份焦虑母题,魏微的身体叙事,潘向黎的性别立场,张惠雯小说人物的自我博弈,黄咏梅对于小人物心理困境的展示,以及陈希米在《女人一思考》中对于两性起源与边界的思考与阐发,冯祉艾一一做了深度解析,可见其在女性文学批评领域的积累与底蕴之一斑。

评论集的“辑一”位置,是批评家对于“90后”女性文学写作的分析与梳理,可见其重视程度。“90后”的独生子女们,没有那么多沉重的精神承袭,乡村经验在他们眼里已成历史传说,他们的记忆几乎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同步。他们刚刚步入社会,就被裹挟进了一个令人目眩的倍速时代。科技至上,创新唯大,速度如同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没有减速,没有刹车,没有退路,何去何从,皆为未知。这便是“90后”作家无法回避的写作资源。冯祉艾虽然知根知底,却并不打算成为“代言”者,只是保持一种“我思即我写”的清醒姿态,客观描述出这代女作家写作轨迹的来龙去脉和命运状态。由此我意识到,不仅“90后”文学板块已经形成,其女性文学写作也已有了某种气候。

青年评论家 冯祉艾

在冯祉艾看来,“‘90后’是没有经历过大的社会动荡的一代,因而,集体记忆的安稳和素质教育的普及给‘90后’的成长轨迹带来的是工业化的加快以及诸多外来流行文化的侵入。”同时她也指出,“碎片化的、轻巧的对话体系并不能支撑起她们所希望表达的厚重前景”,因此,“‘90后’的女性写作者很难被归入一个限定的文学理论框架,她们的人生跨度是狭窄的,由此来谈,在现实主义立场下能够探讨的叙事范畴也是狭窄的。”我相信,“90后”女性文学写作,由于冯祉艾的批评阐扬,会引起文学界的关注,进而重绘新世纪中国文学版图。

精神世界丰富的冯祉艾,自带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批评家气质与才情。她感叹,“生活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出生的时空、父母、母语,这些都是凭借机遇而非选择”,但造物主固然神通广大,有些事情也未必都是被动的结果。我想,她与文学批评的结缘便是生命成长的主动选择,并从中收获了挑战的快乐与成果。她的远行注定是艰难的,却值得寄予期待。

文章编辑:郑周明 ;新媒体编辑:傅小平

配图:摄图网

这些平台都可以找到我们,

可不要失联哦

文学报新媒体

文学报

@文学报

@文艺速效丸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

来源:文学报

相关推荐